邵建:南京晓庄学院人文学院教师,任教文学理论。教书之余,读书与作。1980年代中期以后,写作以文学理论和文学评论为主。1990年代中期后,曾作知识分子研究。本世纪以来,以20世纪的两个知识分子胡适与鲁迅为个案,从思想史角度作胡、鲁比较研究。2005年以来,另作胡适研究。与此同时,开始吋评写作。
胡适是20世纪的一个文化坐标,一种精神象征,一条思想脉络。即使放在2l世纪的今天,胡适和他所代表的思想依然是普世意义上的一种价值选择。基于此,本著试图从资料本身形塑胡适,重在挖掘、梳理和呈现胡适一生的思想脉络,把握其思想的形成、发展与变化。更关注在他的思想语境中,作为知识分子的胡适对社会事务的关怀和在公共领域中的表现。
同时,以人带史,由此折射胡适身处的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
“文革”结束后的1980年代,中国人陆逐步对胡适重开评价,这是一个“去妖魔化”的过程。胡适作为一个研究对象,逐步从学术领域过渡到文化领域和思想领域。随着人们对胡适和胡适思想的深入,已经沉入历史背影中的胡适再度走向历史前台。本书试图从资料本身形塑胡适,重在挖掘、梳理和呈现胡适一生的思想脉络,把握其思想的形成、发展、变化,更关注在他的思想语境中,作为知识分子的他对社会事务的关怀,同时,以人带史,由此折射他所身处的那个时代。
就像作者说的,这本书写的很感性,就像有人在跟你说话,在零碎的文字下有着作者的思考,蕴含着自己思想的火花,写出了自己眼中的胡适。
评分书中有一篇文章是在当年的<书屋>上发表的,叫胡鲁的尼采观,叫人感觉胡适的见解比鲁迅等人高明多了,能一眼看出尼采哲学的偏颇面,而鲁迅等人却沉浸在发现尼采的狂喜中,我觉得不怎么符合史实,鲁迅对尼采不是全盘照收的,他接受的只是尼采“任个人而排众数”的独立精神和启蒙情...
评分书中有一篇文章是在当年的<书屋>上发表的,叫胡鲁的尼采观,叫人感觉胡适的见解比鲁迅等人高明多了,能一眼看出尼采哲学的偏颇面,而鲁迅等人却沉浸在发现尼采的狂喜中,我觉得不怎么符合史实,鲁迅对尼采不是全盘照收的,他接受的只是尼采“任个人而排众数”的独立精神和启蒙情...
评分“有人说,二十世纪是鲁迅的世纪,而二十一世纪是胡适的世纪”此话随着作者的娓娓道来而愈见深刻,尤其于这一个反思近代史的时代。此作者是一个自由主义者,我猜也是胡适的追随者。文中对鲁迅、陈独秀、孙中山等“伟大人物”的批驳甚是精彩,为我们提供了与教材书完全相反的素材。
评分书是前年秋天在地坛买的,断断续续地看,今年夏天才读完。幸亏去年没让办地坛书市,也好喘口气,把前年的存货消化了。不知道好书的蠹虫是不是都有这个毛病,看见对味口的书就无法抑制尽入囊中的冲动,也不论自己是否真有时间去认真拜读思考。 书归正传。我买的是老...
邵建老师太容易暴露尊胡贬鲁立场了,这不是好事。不过书本身还是值得推荐的,且有很多代表自己风格的话,读来容易引人入胜
评分作者是胡适的粉吧
评分基本浪费时间
评分邵建老师的书。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评分醍醐灌顶,莫不如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