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键东,男,广州市文艺创作研究所专业创作员,一级编剧。 广东南海县人。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作家、学者。主要致力于中国知识分子历史、明末清初史事、近代南岭文化演进史等课题的研究。2007年,受邀为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访问学人。2010年,获聘为法国人文科学之家、法国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发表于2025-05-23
陈寅恪的最后20年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1934年,陈寅恪在《王静安先生遗书序》写道: 寅恪以谓古今中外志士仁人,往往憔悴忧伤,继之以死。其所伤之事,所死之故,不止局于一时间一地域而已。盖别有超越时间地域之理性存焉。而此超越时间地域之理性,必非其同时间地域之众人所能共喻。 看到这儿的时候我站了起来,...
评分书已经看了一大半,还没看完,但是写点东西的冲动已经很难抑制,伴随着阅读过程中的感动,敬畏,当然,还有对于时代和某些人的愤怒。 一,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这世上关于学习,有三种人,一是念书人,二是读书人,三是做学问的人。毋庸置疑,陈寅恪先生,就是...
评分在冷酷的现实和政治生活的肆意扭曲中,虽然可以保持人格的独立,可以每日头枕学术的梦想不闻窗外的喧嚣和熙攘,可以获得短暂的心灵上的超脱,甚至可以“夺取”精神上的胜利。然而,即使是大师也只能是在压抑中奏一曲命运的悲歌。 陈寅恪不是什么英雄,他只能是个卫道士...
评分有的人死了,就烟消云散;有的人死了,却愈久愈光。王国维、陈寅恪无疑都属于后者。王国维自沉于颐和园,陈寅恪在为他的碑文写下“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章;先生之学说或有时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纪与天壤同久,共三光而永光”的词句时,可曾想过,这也正...
评分页85 脚注[1] “徐森玉”误为“徐森王”。 页131 “寅恪少时家居江宁头条巷” 案:头条巷今位于南京秦淮区,不知还有故居否? 页345 末行“容庚与容肇祖皆成为卓有见树的古文字专家” 案:“见树”应为“建树”。
图书标签: 陈寅恪 传记 历史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陆键东 陳寅恪 学术 知识分子
本书为陈寅恪先生后半生(1949-1969年)的传记。
陈先生学贯中西,文史兼通,学术研究有很高的境界。他一生潜心学问,不求显达,深为国内外学人敬重。本书根据大量档案文献和第一手的采访资料,详尽描述了陈先生生命最后二十年的坎坷经历,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史实。
本书为读者打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从陈先生的生存状态和人际关系入手,探索了他的内心世界,并以此分析、诠释了陈先生晚年作品的内涵,提出了不少颇有说服力的见解。
这部也许沉重的作品,能给读者许多启示。
本书1996年初版。此次修订再版,作者参考了近年发现的新材料、新研究,在“时代与人”的一些节骨眼上,新注入近年治学的思考与心得,并补入当年尚未知晓的一些重要史迹。
畅销书代表作——论学者怎样成为明星。
评分陈寅老的最后20年,是时代摧枯拉朽、狂飙突进、翻云覆雨的20年,是一代宗师生不逢时而遭逢困厄的20年,更是整整一代知识分子在政治漩涡中挣扎浮沉、被迫害、被摧折的20年。作为书生气与名士气兼而有之的纯粹学人,寅老纵然不幸成为疯狂年代政治祭坛上的第一批祭品,然而其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却“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世而永光”。可惜作为传记来说,抒情太过,下笔不够节制。
评分搜集了很多资料并努力去理解陈寅恪的精神世界,这是可贵之处。但是,感情泛滥,文字无检束,使得本书的分量打了极大的折扣。
评分虽然作者文笔不脱八十年代报告文学之风,但史料收集和辨析确实堪称完备。不知道有没有删节,但是龙潜的名字已用“副校长”取代。我觉得对于读过陈寅恪著作的人来说,每页偶尔出现的长段脚注更值得注意,因往往有发人深省的重要内容,其价值甚至高出原文。
评分陈先生要是地下有知,一定不会喜欢有人把他的传记写成这样子吧。
陈寅恪的最后20年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