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肯•福莱特的处女作,一上市即受到广泛的关注,被改编为热门电影,并于次年获得了爱伦坡最佳小说奖,至1999年全球累计销量逾1000万册,是美国《出版人周刊》《时代周刊》等杂志强烈推荐的超级畅销小说。
早在1943年,德国军方就觉察到盟军即将反攻西线战场,但对确切的登陆地点和事件,缺乏进一步的情报。亨利•费伯是希特勒唯一信任的间谍,外表英俊而严肃,行事滴水不漏,任何知道他身份的人,只要看到了他的脸,都会被他灭口。在希特勒的授意下,他秘密潜入英国,只有他知道盟军真正的进攻地点,他必须不计一切代价将这个情报送往柏林。
英国人为了阻止情报外泄,派出了军情五处的专业特工。费伯孤身潜行,一路避开英国特工的追击,保护着左右战局的情报胶片,来到英国边境的荒凉海岛——风暴岛。
在这座荒凉的小岛上,他遇到了少妇露西。对美和爱情的渴望一直潜藏在他内心深处,此刻却渐渐苏醒;他被训练成一名冷酷无情的杀手,为了达成目的可以不择任何手段,可是在这一刻,他发现自己动摇了……
肯•福莱特(Ken Follett,1949-)
1949年,出生于英国威尔士
1967年,进入伦敦大学学院攻读哲学,该校校友包括甘地和泰戈尔
1970-1978年,从事记者工作
1978年,出版了处女作《风暴岛》,声名鹊起,专职写作
1989年,出版代表作《圣殿春秋》,被《泰晤士报》的读者票选为过去60年人类历史上第二伟大的小说
当代大师级历史悬疑小说作家。
2010年全球作家富豪榜上第5名。19部小说被译成30国语言,累计总销量超1亿本。在欧美国家几乎所有书店里,都能在最显眼的位置看到肯•福莱特的作品。
肯•福莱特的小说都有史实根据,就像新闻记录一样,犀利、精密而准确,据说,他的小说出版前都会请历史学家审读书稿,绝不容许出现任何史实错误。在坚实的历史基础上,还能保证文学性,文字干脆利落,绝不炫耀辞藻,以最精简的笔墨烘托出最紧张刺激的氛围,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在他笔下,历史上的真实事件与小说中的虚构角色,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让读者在体会宏大历史的同时,更能感受到小说自身的强大魅力。
根据百度百科,肯福莱特在1974年写了第一部侦探小说The Big Needle,此后到1978年出版《风暴岛》之前,“他还出版了九部作品,包括侦探小说、惊悚小说和儿童侦探小说,每本书大约赚了五千美元。” so Eye of the Needle 不是福莱特的处女作,确切点说,这是他第一部获得巨大...
评分小时候看书的主要途径是去图书馆借阅,(虽然书价还算便宜,但工资低,而且书店的书也少的可怜)庆幸的是书虽然读的不多,但大部分都是经典。那时候没有网络,见不到排行榜,没有同好交流,能把优秀的作品不漏掉,简直有点佩服自己的好运了。时间过得真特么快啊,三十多年转瞬...
评分小时候看书的主要途径是去图书馆借阅,(虽然书价还算便宜,但工资低,而且书店的书也少的可怜)庆幸的是书虽然读的不多,但大部分都是经典。那时候没有网络,见不到排行榜,没有同好交流,能把优秀的作品不漏掉,简直有点佩服自己的好运了。时间过得真特么快啊,三十多年转瞬...
评分岛上一老一残一妇一孺,岛外友军潜艇随时接驾。这最后一“役”无非探囊取物,间谍费伯想失手都难。保持冷血扫清障碍,安稳回国呈上情报,安享“战功”“留名史册”,或是心慈手软,最终一步一步被柔弱善良又幡然醒悟的情人“单吃”。费伯惊人地选择了后者。通篇情节精彩紧张不...
评分比预期好看,德英间谍之间无形对抗写的非常精彩。男主周密的思维和果敢的行动力实在强的可怕,可惜最后连续脑子短路好几次葬送了胜利果实。英国人的运气太好了
评分漏洞较多!一般般吧! 比如,为什么得到相片不直接发报而是找一个失联多年的线人,结果泄漏身份,最后还是要发报……盟军那么重要的伪装战略部署居然能让针潜入…不合逻辑…
评分英国黄易,不如《银行家的情人》。
评分虽然作者在自述中一再阐述要尊重历史。但是小说毕竟是小说,情节的编排味道太浓。最后的关键时刻有点虎头蛇尾。然后也还是杀手的一时起了仁慈之心,放过了母女二人多次才造成的最后的失败。跟福赛斯大爷的作品比起来,实在是差得太远了。
评分老爷子常用的多线同步手法。前半段斗智斗勇很精彩,格局很大,历史感极强,很像老爷子后来的风格。后半段格局突然缩到了一个岛三个人上,然后收尾,故事性增强了,但是历史感坍塌。冷酷的间谍死于莫名的爱情,有种言情小说的感觉。无论如何,"针"这个形象塑造的很好~对比老爷子后来《巨人的陨落》,这本书最多只能四星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