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葳,重慶人。美術史博士,中國美術批評傢年會學術委員。先後任Art Exit雜誌主編、Muse Art雜誌總編。2009年獲“王森然美術史奬”。受邀齣席重要會議包括“中國藝術會議”(英國牛津)、第1、2、3屆中國美術批評傢年會(北京)、文化部第八屆中國藝術産業論壇(北京)等。主要策劃有“聚閤的視野——國際青年藝術傢聯展”(北京)、“經驗/驚艷:中國當代藝術展”(北京)、“獨白:藝術的重建”(北京/成都)、“頭發的故事”(北京)、“在前衛中抒情”(重慶)等展覽和“全球視野下的中國當代藝術與資本高峰論壇”(清華大學)、“新世紀的衝突與夢想:新銳批評傢論壇”(北京牆美術館)、“中國抽象藝術研討會”(北京一月當代畫廊)等會議;在全國各類刊物發錶有《後殖民批評,民族主義與本質主義》、《無名畫會考》、《為什麼沒有“新鄉土”?》、《中國當代藝術中的幾種傾嚮》、《反抗的終結與闡釋的焦慮:中國抽象藝術中的前衛性及其當代反思》、《藝術史邏輯、全球化語境與卡通一代的實踐》、《後現代藝術在中國》、《裝置藝術及其審美基礎》、《當代“影像”與攝影史的重構》、《捍衛批評》、《藝術史的“監獄”》各類論文和評論百餘篇。
作為19世紀中後期法國最具代錶性的藝術傢之一,讓-弗朗索瓦·米勒以《播種者》、《休息的收割者》、《拾穗者》、《晚禱》等作品而舉世聞名。然而,從19世紀中期至現在,藝術評論和專業研究中的米勒形象及其繪畫卻總是充滿爭議。在米勒的時代,左派對他進行社會和政治的革命式解讀,而右派則將田園牧歌的詩意化理解加諸其身。由兩種社會階級和基本價值觀差異所帶來的衝突至少延續到19世紀60年代。此後,米勒的主要贊助人和首位傳記作者桑西埃將他“神化”為虔誠而天纔的“農民畫傢”。這一觀點首先受到法國、美國中産階級和一般大眾的廣泛認同,繼而傳播至包括中國在內的其它國傢。該種觀點在藝術評論和研究中的統治地位一直持續到20世紀中期,馬剋思主義和藝術社會史的發展為對米勒的看法帶來瞭改變。一方麵,西方的評論傢和藝術史傢基於上述方法,通過重新核定原始材料,力圖破除“米勒神話”,恢復19世紀中後期的社會現實及生活中的真實米勒;另一方麵,同時代或稍早的中國評論傢在新中國成立後的意識形態氛圍、具體社會政治事件的影響下,以相似的視角,非常統一地將米勒塑造為同情社會主義革命和勞動人民的現實主義“英雄”。所有的研究者都認為自己筆下的米勒是“真實”的,然而,事實上並不存在一個絕對真實的米勒。這一切評論和研究都必然基於作者的某種顯性或隱性的特定目的,産生於特定的社會、政治、文化語境中,甚至,評論傢和藝術史傢的個人經曆也會對其研究産生影響。受益於藝術社會史理論的發展和福柯關於知識的研究,《美學博士文叢·曆史的錯位:讓-弗朗索瓦·米勒研究》在梳理關於米勒研究發展曆史的同時,更將焦點集中在“寫作”及其與“語境”的關係上,分析不同評論者和研究者所書寫的不同文本,比較文本間的異同,以及文本形成背後的宏觀與微觀、顯在或潛在的條件——正是這些條件的交錯造成瞭對米勒看法的相同或不同,創造瞭“這樣”或“那樣”、甚至完全對立的“米勒”。
發表於2025-01-03
曆史的錯位:讓-弗朗索瓦·米勒研究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圖書標籤: 米勒 文化研究 外國文學 藝術史
曆史的錯位:讓-弗朗索瓦·米勒研究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