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汤达(1783-1842)法国小说家,法国十九世纪上半叶*独创性、复杂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红与黑》《巴马修道院》等。
张冠尧(1933-2002) 北京大学法语系一级教授。1952年考入北京大学,1956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主要译著有《狄德罗美学论文选》(合译),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汤达的《红与黑》,《梅里美中短篇小说集》,莫泊桑的《漂亮朋友》等。
《红与黑》是十九世纪法国乃至欧洲文学的一座丰碑。个人与社会间的对抗是《红与黑》的中心主题。该书向传统习俗挑战,谴责了社会价值的虚伪。
第一、关于红与黑是对宗教的深刻批判,这句话需要正确理解一下,通过仔细阅读作品,在很多细节描述中我们能够发现,作者对宗教的批判与反对,只是针对当时宗教发展到那个阶段已经僵化扭曲、变形腐朽,日益衰落而阻碍社会发展时所呈现的情况,重点在于揭露与批判当时教会...
评分《红与黑》是我非常喜欢读的一部外国文学名著,迄今已经收集了5种译本,这一西方的红学,内涵深厚,可做时代的镜鉴。 我觉得我就像是于连,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当年的法国几乎一样,也是没有巨人、没有权威,社会转型进入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全民信仰崩溃、道德沦丧的混乱时代,...
评分第一、关于红与黑是对宗教的深刻批判,这句话需要正确理解一下,通过仔细阅读作品,在很多细节描述中我们能够发现,作者对宗教的批判与反对,只是针对当时宗教发展到那个阶段已经僵化扭曲、变形腐朽,日益衰落而阻碍社会发展时所呈现的情况,重点在于揭露与批判当时教会...
评分“如果于连虽贫穷而生为贵族,那我的爱情就不过是一桩庸俗的蠢举,一桩平淡无奇的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了;我不要这样的爱情,没有丝毫伟大激情的特点,即需要克服的巨大困难和吉凶难料的变故。” 伟大的爱情。——她低低念着这个词,让它从舌尖滚动到心里,熨贴到,胸臆间开始...
评分野心家?小白脸?抑或灵魂独立的守卫者 ——解读《红与黑》男主人公于连 《红与黑》往往被中国的一些评论家看做是一部反映下层平民青年通过不道德手段跻身上流的个人奋斗史小说。也有评论者讽刺男主人公于连是一个吃女人软饭的小白脸。我以为,这两种评论反映的是一个流行厚黑...
若是换成当今的历史舞台、撇开阶级斗争,几乎就是一部勾心斗角的言情小说了
评分【2020035】看了一圈友邻评分,都不低啊,可是读完真的无感,阅读过程中好想把于连和玛蒂尔德揪出来一人打一顿,谈个恋爱谈得直拧巴,对于连的刻画确实是鲜明生动,也确实让人爱不起来。于连对整个社会的与其说是反抗,不如说是夹杂着嫉妒的自卑,在他得到一些些好处以后,反抗之心就消融于无形,只剩下洋洋自得。 雷纳夫人还挺阔爱,市长先生也很好玩。
评分玛蒂尔德对于连的感情真的是爱吗?还是说她只是把于连臆想成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我感觉,书中真正的爱情应该是德雷纳夫人对于连的自我牺牲的爱。还未经受过爱情滋润就草草结婚的女人燃起爱火要比未经人事的少女更猛烈。啊不行了,我好酸于连。要是我是他的话我就和德雷纳夫人私奔了。 虽然都说《红与黑》是现实主义,其实结尾玛蒂尔德亲吻于连头颅和德雷纳夫人的死还是能看出浪漫主义的影子。
评分活过,写过,爱过。
评分今天是2020年1月1日,我在送完SRC,在武汉地铁2号线上看完了于连,于连的悲剧是注定的,却是于连最好的归宿,一方面,他在金钱与利益至上的污浊社会显得那么另类,金钱对于他来说,都不如尊严重要,倘若他不是姓索海尔,他应该是上层阶级里独立的存在吧,另一方面他的性格中包含着不切实际的浪漫幻想,这浪漫,导致他也不可能苟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