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兆言
1957年出生,南京人。1974年高中毕业,进工厂当过四年钳工。1978年考入南京大学中文系,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80年代初期开始文学创作,创作总字数约500万字。主要作品有七卷本《叶兆言文集》、《叶兆言作品自选集》以及各种选本。另有长篇小说《一九三七年的爱情》、《花煞》、《别人的爱情》,《没有玻璃的花房》、《我们的心多么顽固》,散文集《流浪之夜》、《旧影秦淮》、《叶兆言绝妙小品文》、《叶兆言散文》、《杂花生树》等。
发表于2025-02-02
老南京·旧影秦淮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我越来越喜欢南京了,这个有分寸的城市。周末坐公交在市区里兜,还能看出旧照片的影子。南京的绿化特别可爱,这书里有几张老照片,有中山路那些气派的大法桐小时候的样子。可惜前几年为了拓宽道路砍了一批,南京就永远失去了它的一些法桐。 这可是《板桥杂记》里的秦淮河啊,可...
评分喜欢叶兆言的书,是因为他的文字朴实客观,不会过分吹嘘自满,也不会过分谦虚自卑。旧影秦淮通过几组老照片,从多角度切入叙述了南京旧事,通篇没有废话却能很好的将那段时期的城市面貌、民众的精神状态勾画出来。
评分在我看来,具有奥尔罕·帕慕克笔下伊斯坦布尔“呼愁”气质的国内城市,是西安和南京。西安苍凉沉郁,一如贾平凹《废都》中厚厚古城墙上飘来的埙声 ,南京不同,它是古城中略显活泛的一座。城市气质的差异在作家的笔下更见分明,在 《西安这座城》中贾平凹说西安“城墙赫然完整...
评分我越来越喜欢南京了,这个有分寸的城市。周末坐公交在市区里兜,还能看出旧照片的影子。南京的绿化特别可爱,这书里有几张老照片,有中山路那些气派的大法桐小时候的样子。可惜前几年为了拓宽道路砍了一批,南京就永远失去了它的一些法桐。 这可是《板桥杂记》里的秦淮河啊,可...
评分在我看来,具有奥尔罕·帕慕克笔下伊斯坦布尔“呼愁”气质的国内城市,是西安和南京。西安苍凉沉郁,一如贾平凹《废都》中厚厚古城墙上飘来的埙声 ,南京不同,它是古城中略显活泛的一座。城市气质的差异在作家的笔下更见分明,在 《西安这座城》中贾平凹说西安“城墙赫然完整...
图书标签: 南京 文化 摄影 老城市 老城影像丛书 经典 风土人情 楚尘文化
█内容简介
六朝金粉,秦淮艳影;
虎踞龙盘,人文荟萃。
在叶兆言充满感情的笔下,秦淮歌女的命运,文人学者的风貌,紫金山的古树,玄武湖的碧波,抗战烽火,民间生活……南京在沧桑厚重之外,平添了亲切感和真实性。
350幅精挑细选的南京老照片,配以详尽而感性的文字解读,从各个层面对南京进行了直观的呈现,这些永恒的瞬间,使已经逝去的人物、风景、事件,鲜活地再现于眼前。
在叶兆言的文字里,在老照片的画面中,南京的过往,仿佛触手可及。
█编辑推荐
★老照片留下一座城的百年风云,勾起多少记忆与想象
★全新装帧设计、全新图片处理,楚尘文化精制珍藏版
◆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的南京,历史悠久,曾经盛极一时,留下了太多值得回味的东西。
◆叶兆言是个“南京通”,在他极富感情的笔下,老南京的人和事显得鲜活生动,跃然纸上。
◆300多幅罕见南京老照片,与叶兆言的文字互为映衬,从多个角度,为读者呈现出一个立体、丰满的老南京。
█媒体评价
叶兆言是读者公认的写南京最多也是最好的当代作家。
——《金陵晚报》
《老南京·旧影秦淮》唤起了读者们对于城市的历史怀旧,人们试图在黑白图像世界中,感受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和精神。
——《上海文化》
突破历史的藩篱,无意落人窠臼……讲故事的人有想象力,就不难妙笔生花。
——《中华读书报》
通过叶兆言的文字,读者可以重新认识他的这些“邻居”(老南京的人和事)们,掩卷之后,情绪难平,若有所思。
——《北京青年报》
(叶兆言)自己的写作,目的只是提供一个好故事,以此让读者进入真实的历史场景,“了解一些历史教科书上没有的东西。”
——《江南时报》
叶兆言的很多作品都体现出对历史的追溯,微妙地刻画出人性和情感的形态,并加入自己对这段历史看法的主观色彩。
——《青年文学家》
三星半,文字部分比较少,有不少八卦,配合图片,看起来很快。比较适合对南京感兴趣的人。
评分带着这本书去了南京,听叶兆言先生唠一唠嗑,低头看看书里老照片中的南京,再抬头看看眼前的南京,就像朱自清先生说的: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
评分闲来翻翻,有几处史实错误,作者是叶圣陶之孙
评分叶兆言这个作者是个有自己想法的人,他笔下的南京没有那么的雍容华贵,只是描写一下史实然后说一下自己的看法,我觉得很符合前言里说的那种就是司马迁式的叙事方法,在读他的道德文章,开卷有益吧。这本书也是翻阅,匆匆看了一下,算是大概有个了解了吧!
评分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 南京,一个令我充满无限遐想的城市。
老南京·旧影秦淮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