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

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桑兵,河北威县人,历史学博士。历任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中山大学逸仙学者讲座教授。出版《晚清学堂学生与社会变迁》、《清末新知识界的社团与活动》、《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孙中山的活动与思想》、《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庚子勤王与晚清政局》、《晚清民国的学人与学术》等专著。主编《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及同名丛书、《清代稿钞本》。合编《戴季陶集》、《近代中国学术批评》、《近代中国学术思想》、《国学的历史》、《读书法》。

出版者: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桑兵
出品人:谭徐锋工作室
页数:302
译者:
出版时间:2014-10
价格:48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303174195
丛书系列:中华学人丛书
图书标签:
  • 学术史 
  • 桑兵 
  • 近代史 
  • 国学 
  • 思想史 
  • 民国史 
  • 學術史 
  • 中国近代史 
  •  
承接 住宅 自建房 室内改造 装修设计 免费咨询 QQ:624617358 一级注册建筑师 亲自为您回答、经验丰富,价格亲民。无论项目大小,都全力服务。期待合作,欢迎咨询!QQ:624617358
想要找书就要到 本本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近代中国学术的地缘与流派是如何区分的?

陈寅恪对于民国学术的评价有那么高吗? 他对晚清有何独特观察?

清华国学院成立谁是主导,留下了哪些经验与后遗症?

从1902年梁启超谋创《国学报》,到20世纪50年代初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等终止,历经半个世纪。流派纷呈,观念不一,但总体上看,乃是数百年间中西文化的 交流融合,特别是晚清西学东渐之风的鼓荡,最终导致中国文化在学术层面上融入近代世界体系之旅程。作者不以时代群趋为 是,由沉潜而期冀千虑一得,由学人交往与学术公案探寻学界的相互关系,进而把握近代中国学术源流与轨辙。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近日,读桑兵《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一书,很是好看。初读,我待此书为八卦笔记,因颇多学人学行及相轻相惜之恩仇录;后,我待此书为学术史,因叙述民国治“国学”之传承递变甚详;终,始悟此书之核心乃探讨如何在“古今中外”森严交迫之情境下治传统学术。 桑兵此...  

评分

其实读到这本书可以说是一件无心之事。记得先前读桑兵《治学的门径与取法》一书之时,很赞叹他的视野的开阔和辨析的缜密,尤其是驾驭纷繁复杂的材料为己所用的纯熟,总是骎骎焉显出一种精粹而綽厉的气度。后来多有留意他的专著与论文,虽学术领域不一类,但他的对于晚清民国的...  

评分

近日,读桑兵《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一书,很是好看。初读,我待此书为八卦笔记,因颇多学人学行及相轻相惜之恩仇录;后,我待此书为学术史,因叙述民国治“国学”之传承递变甚详;终,始悟此书之核心乃探讨如何在“古今中外”森严交迫之情境下治传统学术。 桑兵此...  

评分

近日,读桑兵《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一书,很是好看。初读,我待此书为八卦笔记,因颇多学人学行及相轻相惜之恩仇录;后,我待此书为学术史,因叙述民国治“国学”之传承递变甚详;终,始悟此书之核心乃探讨如何在“古今中外”森严交迫之情境下治传统学术。 桑兵此...  

评分

近日,读桑兵《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一书,很是好看。初读,我待此书为八卦笔记,因颇多学人学行及相轻相惜之恩仇录;后,我待此书为学术史,因叙述民国治“国学”之传承递变甚详;终,始悟此书之核心乃探讨如何在“古今中外”森严交迫之情境下治传统学术。 桑兵此...  

用户评价

评分

感觉超级好看。读完以后对当时学术圈中有的纠葛的复杂程度很是惊讶。在人事冲突、学术之争、社会矛盾之中成长的“新史学”自不是单线条的史事和理论排列可以说尽。以此可见近代史之难治。此外最后提及的“社会科学化远非当时中国学术界所能承受”是详细考察近代中国两种史学演变之迹后做出的结论,有点给人拨云见日的感觉。

评分

有點太散...

评分

近代国学伴随西学而生,而此时中学也已在西学的现代规制下有了更易,其与西学、西方汉学也有很大联系。不仅如此,中西之别及其伴生的新旧之别也孕育出更加复杂的派别之争——分裂的中国与“分裂的西方”(@罗大师),太炎门生与胡适派、法日派与英美派等等大抵皆是如此。各章节之间往往也有联系,深意或许在“自叙”和终章最后几段体现的最明显。

评分

桑大师最近也接连再版几本旧著 学习罗伯的节奏?

评分

主要是民国“国学”学科体系的变动以及学人间的关系网络、治史态度。在桑先生看来贯穿民国学界的矛盾,一是新旧(浙派太炎弟子、北大胡适派以及北大之外的反对派),二是汉宋(考据与义理、为学术而学术亦为现实而学术)。治史不能专讲掌故,亦不能不讲掌故。论文集形式,许多材料多篇反复引用,未免令人畅读时失了许多兴致。单篇来看讨论地缘流派还有陈寅恪不古不今之学的印象最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