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罗•莱文森(Paul Levinson),男,1947年生。美国媒介理论家、科幻小说家、大学教授。著有《思想无羁》、《软利器》、《数字麦克卢汉》、《真实空间》等。他的理论著作,大部分已在国内翻译出版。
何道宽,男,1942年生。著名翻译家,深圳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语言文化翻译研究所所长,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外国语言学会副会长。
互联网世界变化莫测。下面这些媒介——Facebook、Twitter、YouTube、Wikipedia、Blog、Foursquare、Myspace、Digg、 Second Life、Podcasting等——最新的、最强大的互联网进化品种。
在“当代麦克卢汉”——最著名的媒介环境学家保罗•莱文森的眼中,这些新新媒介不仅影响巨大,而且处于快速迭代的过程之中。在《新新媒介》出版三年后,莱文森作了巨幅修订,以更为准确地把握这些媒介的特性和影响。
“新新媒介”一定是一本永远也写不完的书,因为它涵盖的内容太广,可做解读的角度太多,每一种新新媒介甚至都可以单独成书,而且其更新速度之快、案例之多,远超出作者的研究及书写。这正是为什么这本译成于2010年的书现在过了三年来看就已经有略显过时的地方,比如作者把“博...
评分这本书名字听起来好像是很前沿,很时尚,比较吸引人。就忍不住在同学的推荐下看了,看完之后后悔不已,我没那么多时间浪费在看这种几乎毫无用处的书籍上! 本书读下来,整体感觉就是对新新媒介的简单介绍,几乎没有任何更加深入的研究与探讨,这样都能写一本书,那...
评分总得来说,这本书更像是一个以UGC为特点的新新媒介百科全书,选取了在作者出版该书时期最有影响力的新新媒介进行介绍,并结合个人经历进行解读。 然而问题在于,从行文上作者更多的是在说明各个媒体的特点和现象,但是对于现象背后的引申和解读明显不是这本书的重点,因此启发...
评分“新新媒介”一定是一本永远也写不完的书,因为它涵盖的内容太广,可做解读的角度太多,每一种新新媒介甚至都可以单独成书,而且其更新速度之快、案例之多,远超出作者的研究及书写。这正是为什么这本译成于2010年的书现在过了三年来看就已经有略显过时的地方,比如作者把“博...
评分书的开篇,莱文森教授给出了“新新媒介”的界定原理,我觉得有一些地方值得再探讨一下。 1)每位消费者都是生产者:由被动的受众向积极的用户转变; 2)无法冒充非专业人士:说白了就是用户的权利扩大了; 3)能挑选适合自己的媒介:莱文森定义的媒介更多的是形态上的(如blogmi...
为了考研
评分为了考研
评分流水账式介绍,学术性不强。但对于新新媒介这个定义还是有新意。
评分一直不是很懂为什么要用「新新媒介」而不用其他名词来概括,难不成以后更新的用「新新新媒介」?这本书翻译真的太差了(若不是因为这不是一本学术书,阅读体验会更差),书中还有各种校对错误,让同学翻译可以,大家翻译上来了您倒是给审读一下呗。
评分莱文森的巅峰就停在人性化趋势那儿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