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建业,甘肃通渭人,1967年出生。1987年考入北京大学考古学系,于2000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历史系教授、系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考古学研究和考古学通论、古代钱币的教学工作。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已在《考古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五帝时代——以华夏为核心的古史体系的考古学观察》、《新疆的青铜时代和早期铁器时代文化》、《岱海考古(一)——老虎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集》、《岱海考古(三)——仰韶文化遗址发掘报告集》、《驻马店杨庄——中全新世淮河上游的文化遗存与环境信息》等
该书稿基于海量考古学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提出早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庙底沟时代就已形成早期中国文化圈或文化意义上的早期中国的观点,认为早期中国是有中心有主体的超稳定的多元一体结构,有着以农为本、稳定内敛、整体思维、祖先崇拜等基本特质,经历了跌宕起伏的连续发展过程,是秦汉以后文化中国和政治中国的基础。
前面的考古学类型分析和图示很到位,后面……
评分佩服作者对于大量材料的把握,但也一直对某种过于爽快的“画圈”保持怀疑。
评分韩建业此书材料丰富,可见作者曾花大量精力进行梳理。然而,书中仍有不少不足之处。1、服膺于单线传播论,忽视了独立发明的可能性。例如作者认为全中国各地的陶器都是从华南地区的绳纹圜底釜传播出去的。2、文化意义上的早期中国,是否有必要从旧石器开始写起呢?3、仍称“仰韶文化”,以这个概念强调豫西晋南关中的彩陶文化同属一体。但书中却提及了大量仰韶文化的类型,学界大多已将这些类型称为文化,试问这些大量的文化能代表了彩陶文化的一致性?4、公元前四千纪末期,庙底沟文化解体,作者始终强调各考古学文化仍属同一文化圈,早期中国文化圈始终一脉传承,这一观点支撑的材料太少,显得比较牵强。5、在中原中心观的影响下,过于强调中原地区在史前文化进程中的作用。6、文化历史主义范式深厚,只根据材料排比现象,缺少深层的解释与思考…
评分普通,没什么用
评分韩老师有大关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