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尼.賈德 Tony Judt,1948~2010
1948年生於倫敦,在英國劍橋大學國王學院和法國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受教育,在劍橋、牛津、伯克萊、紐約大學執過教鞭。2008年被診斷罹患「漸凍人症」,2010年病逝於紐約。在紐約大學任職時,擔任雷馬克研究所所長。雷馬克研究所是賈德於1995年所創設,專門研究歐洲事務。常為《紐約時報書評》、《泰晤士報文學副刊》、《新共和》雜誌、《紐約時報》撰文。其名著《戰後歐洲六十年》名列《紐約時報書評》2005年十大好書,並贏得外交關係理事會亞瑟.羅斯圖書獎(Arthur Ross Book Award),入圍普立茲獎決選名單,和撒繆爾.強森獎決選名單(Samuel Johnson Prizes)。2007年,獲頒漢娜.鄂蘭獎,2009年贏得歐威爾獎(Orwell Prize)的終身成就特別獎。
譯者
區立遠
台大哲學碩士,德國杜賓根大學古典文獻學碩士,目前為政治大學外語中心教師。譯有《一九三三:一個猶太哲學家的德國回憶》(行人)、《疾病與權力》《厄運之地》(左岸)
《山屋憶往》跟你讀過的任何回憶錄都不一樣。每一篇文章都是東尼.賈德從他不可思議的心靈裡篩選出來描繪某些過去的經歷或回憶。他從少年時對倫敦一條特殊的巴士路線的喜愛,展開對公共禮節與兩次大戰之間的都市規劃的省思。他從對一九六八年巴黎學生暴動的追憶開始,閒散地談論了歐洲各國學生不同的性與政治,最後總結他這一代人是「一個革命世代,可惜錯過了革命」。一系列橫越美國的公路旅行不只讓他領會了美國歷史,也讓他最後成了美國公民。食物、火車與失落已久的氣味都爭相引起賈德的注意;對我們而言,他把這些省思鍛造成一套首尾呼應且優雅的分析。一切安排都是如此簡潔與美麗,就像一間瑞士山屋──一個在記憶的深山裡、提供慰藉的庇護所。
两个生活幸福却突患绝症而全身瘫痪的人,在病床上写就了两本畅销书。 托尼.朱特好歹是在他尚能口述的时候完成了作品,法国人鲍比则是靠左眼皮的眨动一个一个识别字母写下他四万字的遗作。没有高大上的坚强宣言,鲍比用眼皮“说”出的第一句话的确是“我想去死”。朱特则...
评分虽然《战后欧洲史》的电子版就在硬盘里摆着,但看的第一本托尼•朱特的书,还是他这本文学性质颇浓的自传。作者是著名史家和公共知识分子,但这自传却是非常私人化的回忆、感慨与剖白,诚恳坦率,充满声音与滋味。很多地方,朱特那种“气人的孤高”简直溢出纸面,却神奇地并...
评分 评分被称为史学界的霍金的托尼·朱特在战后欧洲史领域的研究无出其右,初识托尼·朱特也是通过他四卷本的《战后欧洲史》。无论是读出了同样四卷本的鸿篇巨著“年代四部曲”的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还是去读在西方文化史方面造诣极深的雅克·巴尔赞,你能感受到大师观史绝非时间轴上...
記憶宮殿要如何才能建起來呢?
评分這本所傳達的多元的 混合的 跨區的 想法用在思想 學術研究 政治生活 相異民族共生 上都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元素 書的價值絕對超過一本小回憶錄這麼單純的想法而已
评分這本所傳達的多元的 混合的 跨區的 想法用在思想 學術研究 政治生活 相異民族共生 上都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元素 書的價值絕對超過一本小回憶錄這麼單純的想法而已
评分閱於2017
评分经历很丰富的历史学家,出身也充满了冲突感,这样在病症中写出来的东西,看似平淡,实则其中门道很深,政治思想经历,民族身份情况,国别,以及对人生的感悟,可以看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