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健,1964年生,籍贯安徽,北京大学文学博士。1992年至2005年间,历任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教授。2005年入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6年起,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沧浪诗话校笺》《元代诗法校考》《王士禛论诗绝句三十二首笺证》《清代诗学研究》,辑校《珍本明诗话五种》,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其中,《清代诗学研究》《元代诗法校考》分别获北京市政府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清代诗学研究》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沧浪诗话校笺》获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古籍工作委员会“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二等奖。
自晚宋以来,宋代诗歌史被认为经历了沿续唐人传统、背离唐人而自成一统、再到回归唐人传统的过程。诗歌史上从唐到宋的转变,在诗学思想史的意义上乃是一种从抒情为本到知识为本的转向。宋代诗学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知识论述,也重建了抒情论述。本书在梳理宋代诗学之历史脉络的同时, 也力图呈现以上论述的理论逻辑与结构。
抱歉要唱反调,“知识与抒情”的提出有意义但非常粗糙草率,很多概念范畴胡乱对接毫无辨析,具体章节的展开也都以逐人归纳分析为主,仿佛批评史的机械写法,而且也没什么特别独到的见解,都是些什么重建啊文道啊,完全比不上周裕锴《宋代诗学通论》,这样洋洋洒洒六百页也真是可以了。
评分四年后再读,读到了很多当时读不懂的东西
评分张健先生旁征博引,博闻强记,以老健的笔力擘肌分理,爬罗剔块,梳理了宋诗发展和演变的理论脉络。“抒情传统”与“知识传统”的矛盾是一个非常新颖且极具说服力的切入点,先生并非为宋诗竖起藩墙,孤立封闭地分析,而且第溯汉魏晋唐乃至诗经的诗学传统与审美,下浚明清诗学源流,将整个诗学史纵向贯通,并在宋诗的点位上横向拓展,犹如浑沌凿窍,教人醍醐灌顶。此书值得再三细品。
评分和《宋代诗学通论》相比更接近所谓“古代的文学理论”研究。勾出“知识”和“抒情”的互动框架,对宋代诗学的分析豁然开朗,但也面临一些麻烦。准确的大框架有助于小处洞察,张健老师对材料的解读非常细致到位,因此常能完成不同人物不同概念间精微的比较,如苏黄用典方式、儒学和禅学框架下的工夫论等,印象深刻。对理学家文论的多维阐述和晚宋古律之辨、选唐之辨的勾勒也很精彩。框架的麻烦在于,如友邻学长指出的,“知识”和“抒情”两个核心概念缺少定义。运用现代概念贯穿古代文论有尴尬,比如六经在何种程度上等价于“知识”?以及,具体个案的叙述和唐宋诗范式消长的关联,放在政治历史范围里看,可能是这个话题未来的生长点。
评分平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