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录》是奥古斯丁著作中传诵最广的一种。本书也可作为奥古斯丁的自传来看。全书共十三卷,以内容言,可分为两部分,卷一至卷九,是记述他出生至三十三岁母亲病逝的一段历史。卷十至卷十三,则写出作者著述此书时的情况。
奥古斯丁在书中不仅流露出真挚的情感,而且对自己的行动和思想作了非常深刻的分析,文笔细腻生动,别具风格,成为晚期拉丁文学中的代表作,列为古代西方文学名著之一。
再没有比《忏悔录》更能体现出记忆和期待之于幸福的意义的了。在本书的开头,奥古斯丁点明了贯穿全书的两大主题:寻找自我,寻找上帝。人之所以悲惨,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失去了自我,而之所以失去自我,乃是因为失去了上帝;人要获得幸福,就必须在寻找上帝的过程中发现真正的自...
评分【作者】 黄瑞成 【关键词】忏悔 不完全忏悔 完全忏悔 【出版日期】2004-03-30 【摘要】文章从词源学入手,分析了基督教信仰之核心内容的“忏悔”行动之理念与结构,进而研究了“完全忏悔”与“不完全忏悔”之区分,以及围绕这个区分的神学论争及其现代性后果。 【刊名】宗教学...
评分还没看完,似乎越到后面越难看下去 前半部比较好看而且也比较有共鸣,奥古斯丁是个常常反省自己的人。正是因为他的自我反省,他更加的看到自己的罪和神的伟大。前半部他描述他的母亲怎样为他的灵魂得救而不懈的祷告以及他怎么在各个哲学和神学中思想判断最终选择了他母亲的信...
评分奥古斯丁喜欢用音乐作比喻,在讨论时间问题的时候,他说时间性事物的存在方式,就像一首赞美诗一样,恰恰是每一个词、每一个音符的消逝构成了赞美诗的存在本身。因此,时间性事物是以不断朝向不存在的方式而存在的。奥古斯丁从赞美诗上升到人的一生,再由人的一生上升到整个人...
评分还没看完,似乎越到后面越难看下去 前半部比较好看而且也比较有共鸣,奥古斯丁是个常常反省自己的人。正是因为他的自我反省,他更加的看到自己的罪和神的伟大。前半部他描述他的母亲怎样为他的灵魂得救而不懈的祷告以及他怎么在各个哲学和神学中思想判断最终选择了他母亲的信...
恶并不是实在的,而是因为善的缺失,人之所以会做恶,是因为自由意志和原罪的影响,人要想彻底摆脱罪恶,只有依靠上帝预先确定的恩典。
评分怀着刚硬的心嚼蜡一般读完,眼前是虚无却又沉默的生活。
评分只有第十一章值得一看,谈论时间的。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里引用了此书开头部分的一段话,说的是人的语言形成的过程,不过对维影响最大的还是第十一章,我甚至觉得他哲学研究时期的写作方方面面都在抄袭第十一章。而此章的风格在这本书里也是很特别的,“主”的密度较低,人话密度较高。但这章的目的其实也是去回答“在时间的开端之前,主做了什么?”这类问题。奥的回答是创世即是时间的开端,因为“时间”是一个造物互动才产生的概念。这个解释还是非常棒的。不过当然了,我对宗教那种把浩瀚的人生阉割为仅仅是道德义务的方法万分唾弃,对于本书的主旨只能说一句兰波的:“稍后,下地狱的快乐将深不可测。”很有趣的是奥也讲了一些东西,比如说他觉得生活在世俗中,渴望他人的认可,这样累且没意义。但他又觉得那些无视他人自行其是的人是很坏的。
评分在读
评分核心内容: 1.本书记载了奥古斯丁前33年的人生历程,特别是他“浪子回头”改信基督教的心路历程,同时也讨论了一系列重要的神学和哲学问题,比如《圣经》的解释原则、上帝的本质、世界的起源、恶的来源、灵魂和肉体的关系、时间的本质,等等。 2.作者认为,恶并不是上帝直接创造的,也不是任何实在的东西,而是因为善的缺失,人之所以会做恶,是因为自由意志和原罪的影响,人要想彻底摆脱罪恶,只有依靠上帝预先确定的恩典。人的自由意志与神的意志不同,是不完美的,会让人受到恶的诱惑。 3.上帝的永恒性体现在完全超越时间,在上帝那里一切都是永恒的现在。时间随着上帝创造世界而产生,用来度量运动。时间带有主观性,严格说来人只能经历“当下”,“过去”是对曾经经历过的当下的回忆,“未来”是对某个尚未经历的当下的期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