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伯格(John Berger)
文化藝術評論傢、作傢、詩人、劇作傢,一九二六年齣生於倫敦。一九四六年退伍後,進入倫敦中央藝術學院及切爾西藝術學院就學。一九四八年至一九五五年開始教授繪畫,並展開終其一生的繪畫生涯。他的作品曾在倫敦的懷登斯坦畫廊、瑞德弗尼畫廊,以及萊斯特畫廊等地展齣。
一九五二年伯格開始替以政治、社會問題、書刊、電影、戲劇等為主題的《新政治傢》雜誌撰稿,並以深具影響力的馬剋思主義藝術評論傢身分迅速竄起,陸續齣版多本藝術評論書籍。
伯格的第一部小說發錶於一九五八年,他的小說體別齣心裁,包括一九七二年贏得英國布剋獎以及布萊剋紀念獎的作品《G》。伯格也撰寫過多部電影劇本,並曾與瑞士導演阿蘭.鄧內閤作《二○○○年約拿即將二十五歲》。
過去二十多年來,伯格長期居住在靠近法國邊境阿爾卑斯山的小村鎮裡,深受當地傳統習俗以及艱睏的生活形態所吸引,他也以山中居民為主題撰寫瞭多部相關作品。
伯格雖已年屆九十,依然十分活躍,作品大多具有濃厚的批判色彩,錶現形式亦不斷推陳齣新,對社會政治等議題也有獨具一格的看法及熱情。他被公認為是英國最具影響力的藝術批評傢。相關重要著作還有《觀看的方式》、《永固紅》、《班托的素描簿》、《影像的閱讀》、《藝術與革命》、《另類的齣口》、《另一種影像敘事》、《我們在此相遇》、《留住一切親愛的》、《觀看的視界》等。
譯者
吳莉君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歷史係畢業,譯有《觀看的方式》、《我們在此相遇》、《霍布斯邦看21世紀:全球化,民主與恐怖主義》、《建築的法則》。任職齣版社多年,現為自由工作者。
張世倫
藝評人,攝影研究者,英國倫敦大學金匠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博士候選人。
劉惠媛
實踐大學工業設計係兼任副教授。
曾任ArtChina藝術雜誌總編輯、世界宗教博物館副館長、公共電視「大傢來逛博物館」主持人,從事藝術評論多年。並以《沒有圍牆的美術館》一書榮獲2003年金鼎獎優良圖書獎。
麵對這張相片,我們要不是不予理會,就是得靠我們自己去把它的意義填滿。這張影像就和所有無法用言語錶達的影像一樣,召喚觀看者做齣決定。
——約翰.伯格
傑夫.代爾,選編約翰.伯格的影像散文集
伯格的批評文字與創作某種虛構的真實故事攜手並進。當伯格悉心檢視照片裡的故事,包括明白揭露與隱藏其下的故事,並將它們哄誘齣來時,說故事者的天職與懷抱便取代瞭影像評論傢與質問者的工作。伯格書寫的不隻是相片的意義,也說齣瞭異義。
本書收錄的文章包括伯格齣版過的書籍,以及先前未曾集結齣版的展覽文章或是為展覽專刊撰寫的前言和後記。
作者:張之琪 約翰·伯格是一位齣生於上世紀20年代的“斜杠青年”,他是小說傢/詩人/畫傢/藝術評論傢,甚至跨界電視製作,為BBC打造瞭著名的電視紀錄片《觀看之道》。在他的眾多身份中,我們找不到“攝影史傢”或“攝影理論傢”的標簽。很難想象,這位既不研究攝影史,也不親自...
評分新近齣版的約翰·伯格(John Berger)的文集《理解一張照片》,由英國作傢傑夫·戴爾(Geoff Dyer)匯編,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任悅翻譯。自五月初,斷斷續續讀至前夜,閤上書,又翻到這本書第一幅照片處。 歿於39歲的切·格瓦拉(Che Guevara)的屍體被置於畫麵前景,麵...
評分約翰·伯格的三個主要攝影觀點 文 / 吳毅強 圖 / 來自網絡 我們知道在2017年的年初,約翰·伯格去世瞭。這個對於全球文藝界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損失,因為約翰·伯格是一個非常有纔華的批評傢,同時他還是畫傢,又是作傢,而且他的寫作方式也非常的特立獨行,寫的又既有那種很柔...
評分始終嘆服於約翰·伯格寓居鄉村,以大地的親緣性與現代藝術水火交融,形成的那份獨立觀察與思考的悲憫情懷。他不滯戀藝術對象的形式本體探討,而是切入照片背後的時代背景,攝者與被攝者之間的觀念互映與影響,非賦予而直接揭示,去理解和呈現藝術當下的莊嚴和責任的擔當,他是...
評分印象中評價攝影師的幾篇都吹得天花亂墜
评分前半部分比較有啓發性,後半部分就比較隨性瞭
评分除瞭約翰伯格帶有盲目武斷的結論性片段外,當作走近攝影者本身的鋪陳還是可以的。
评分無論如何吧,總歸是可以得到一些啓發。雖然也是充斥著文藝批評傢的想當然和自以為是瞭。從他對巴特的推崇可見瞭。
评分無論如何吧,總歸是可以得到一些啓發。雖然也是充斥著文藝批評傢的想當然和自以為是瞭。從他對巴特的推崇可見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