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自由一样美丽:犹太人集中营遗存的儿童画作》讲述作者以数十幅“二战”中犹太人集中营被害儿童的幸存画作为主,围绕在苦难中坚守人的尊严、坚持美的创造和智慧的思考这一核心内容,讲述相关背景和有记载的人物及故事,内容涉及普通的犹太家庭、犹太儿童、犹太艺术家等大批浩劫受难者的遭遇和他们不懈的精神追求。六十年前,这些孩子们的老师,想尽办法艰难地把孩子们的诗和画保存下来,是为了让今天的我们,有那么一个片刻停下来,去了解――人们曾经有过这样一段真实经历。也让我们有哪怕是一小段的静默时间,去想一想,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些和今天的儿童们一样的孩子,有了一个非常不同的、被突然中断的童年。这些孩子,成千上万的孩子,再也没有能够长大。可是,这些诗和画的存在,给我们讲述了那个令我们无法回避的、真实的故事。
林达,一对旅美夫妇的笔名。他们都于1952年出生在上海,1978年进入大学。现居美国。这对夫妇用历史的厚重感,以一个经历过“文革”洗礼的普通中国人的视角、勤奋、用功,收集和研究了大量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民主发展过程中的事例,用生动的语言、可信的细节、严谨的治学和研究态度,为我们另外一些普通中国人打开了一扇了解西方民主发展历史的窗口。作品有“近距离看美国”系列:《历史深处的忧虑》、《总统是靠不住的》、《我也有一个梦想》,以及《带一本书去巴黎》等。译著有《汉娜的手提箱》、《克拉拉的战争》、《盖比橱柜的秘密》等。
刚看完<像自由一样美丽>的第一部分,这部分详细地关于犹太人集中营遗存的儿童画作来由的介绍.心情很沉重.当时看到吴锡平的书评,"在这些被囚的犹太人中间,先后有过15000名儿童,他们在同样被囚禁在这里的一批犹太艺术家、音乐家、学者和教授的传授下,创作和表演了一大批画作和...
评分有朋友自远方来成都小住,我充当伴游,在各个景点间穿梭。为打发公车上的无聊时光,我习惯随身带一本书,那天所带正是林达的《像自由一样美丽》。在“驴友记”旁的车站等车时,两个高鼻深目的洋人青年和我们搭讪,聊起来得知他们是以色列人,来中国旅行。 公车迟迟...
评分让我们用另一种方式开始叙述。去掉所有华丽的形容词和鼓动人心的口号,让我们只讲述事实本身。 这样的事情,它真的是发生过的。人们将孩子们驱逐出学校,在大街上对他们的父母进行殴打和谋杀。那是些胳膊上戴着耻辱印记的孩子们,他们没有白面包,被禁止听收音机,即使吃一个...
评分我们时常自以为处于失去希望的时刻,甚至于觉得绝望。但我想,没有人比在集中营中的孩子更觉得希望的珍贵所在。 全世界人都知道二战中的这场悲剧,但知道是一回事,理解是另一回事。我们不能用满脸正义的侃侃而谈代替他们的伤口。 当我们有机会翻阅集中营的孩子们留下的作品...
评分美丽的代价 题记:不自由的人向往自由,不自由的人才会意识到自由的美丽。 整部书里,最触动我的是一个特莱津小孩的一句诗: ——黎明沿着集中营的街道匍匐前行 拥抱着每一个路上的行人。 我很喜欢书的装帧,风格一如林达以前的书一般,后面是可爱的特莱津孩子的画作,很...
在人生观价值观还未构建之时遭遇民族灾难,有人告诉他们自己民族的自尊自强,点燃了民族内心信仰,也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评分像自由一样美丽
评分谨记历史
评分觉得作者重在写故事,主观想象多了一点。
评分我也没想到这会是我第一本读完的林达夫妇的书,一开始以为主线是《我再也没有见到另一只蝴蝶》,后来以为是弗利德·迪克-布朗德斯,看了后记才记起还有安娜。可以先看后记,看的时候觉得有点过度解读,因为我对诗画有不同的理解。看了后记才知道这算是一本儿童读物,没有长大的孩子才是重点,有安娜,还有许多留下画作和诗作的犹太孩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