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帕·拉希莉(1967—),美國當代著名作傢,以齣道處女作創造普利策文學奬曆史上最年輕得奬者紀錄,並保持至今。
著有短篇小說集兩部《解說疾病的人》(1999)與《不適之地》(2008)、長篇小說兩部《同名人》(2003)與《低地》(2013)及隨筆集兩部《另行言之》(2015)與《書之衣》(2016)。
拉希莉在短篇小說領域展現瞭極高的寫作技藝,三度入選《美國最佳短篇小說年鑒》,小說集登頂《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單,更獲得諸多文學奬項:
普利策文學奬、
歐·亨利短篇小說奬、
美國筆會/海明威文學奬年度最佳虛構處女作、
《紐約客》雜誌年度最佳處女作、
弗蘭剋·奧康納國際短篇小說奬、
美國筆會/馬拉姆德傑齣短篇小說作傢。
此外,拉希莉亦先後獲得美國藝術文學院頒發的艾迪森·梅特卡弗奬(2000)、古根海姆奬(2002)及美國文學和人文科學委員會的國傢人文奬章(2014)。
◎譯者介紹
盧肖慧,60年代齣生於上海,畢業於紐約大學商學院。從事文學翻譯十餘年,以美國現、當代文學為主,所譯小說傢包括:雷濛德·錢德勒(《漫長的告彆》),愛德華·P·瓊斯(《已知的世界》),安·泰勒(《呼吸課》)等。現居美國紐約。
吳冰青,1967年生於四川,物理學博士,現供職於華爾街金融機構。愛好文學,齣版的譯作包括《第二十二條軍規》、《同名人》等。現居美國新澤西州。
Navigating between the Indian traditions they've inherited and the baffling new world, the characters in Jhumpa Lahiri's elegant, touching stories seek love beyond the barriers of culture and generations. In "A Temporary Matter," published in The New Yorker, a young Indian-American couple faces the heartbreak of a stillborn birth while their Boston neighborhood copes with a nightly blackout. In the title story, an interpreter guides an American family through the India of their ancestors and hears an astonishing confession. Lahiri writes with deft cultural insight reminiscent of Anita Desai and a nuanced depth that recalls Mavis Gallant. She is an important and powerful new voice.
上周末剛跟愛人吵架一次。應該是最憤怒的一次。現在就看到瞭這個《停電時刻》。一份感情能維持多久?我迴憶起吵架的時刻就非常低落。而看完這個短篇我又有瞭點信心。我應該在婚姻中保持能夠獨自積極生活的能力,而不是靠對方。但是對方也不應該每天平淡的生活沒有一點樂趣纔行...
評分正如理想國的slogan“想象另一種可能”,《解說疾病的人》給我們提供瞭一個關於印度移民生活與文化的切麵,在故事裏窺探他們體驗原生文化與移民時代的摩擦與融閤,同時也讓我們想象另一塊大陸與另一個時代的多麵可能。不管是第三人稱還是第一人稱,都有極大的代入感,孤獨到隻...
評分相比於成就和純熟的小說技藝,裘帕-拉希莉真是年輕得不可思議。 而她背後拖齣來的、在英國齣生的印度裔美國人身份,則又給我帶來既古老又年輕的印象。 她的這本處女作,雖然隻有九個短篇,但每篇我都看過三遍,所以相當於二十七篇。 每一篇中都有一個邊界的摺痕,從印度來的...
男女親密關係中那些說不齣的東西
评分印度裔在美國的短片小故事
评分還是unaccustomed earth好看
评分男女親密關係中那些說不齣的東西
评分好厲害的文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