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骏涛,男,1936年8月生于福建莆田,祖籍福建福州。著名文学评论家。1963年11月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1964年4月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现代文学研究组(室),任实习研究员,1975年调至《文学评论》编辑部,先后任组长、副主任、主任、编委、常务编委、副社长,文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世界华文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社科院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等。1985年起兼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文学系副教授—教授。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系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新文学学会理事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教授。
陈墨,原名陈必强,1960年生,安徽望江人。曾就读于安徽大学中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现为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员。著作有“陈墨评金庸系列”(13卷)、《张艺谋电影论》、《陈凯歌电影论》、《流莺春梦:费穆电影论稿》、《中国电影十导演》、《黄建新的电影世界》《刀光侠影蒙太奇:中国武侠电影论》、《中国武侠电影史》、《影坛旧踪》、《百年中国电影闪回》、《半间斋影话》,及《口述历史门径》、《口述历史杂谈》、《口述史学研究》等,主编“中国电影人口述历史”30卷。
发表于2025-01-22
陈骏涛口述历史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图书标签: 口述史 文学以及回忆录 个人史 中国文学
当代文学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为研究中国当代文学提供一手亲历资料,作者与钱钟书、刘再复等的交往,揭秘作者亲历的干校生活和干校家书
陈骏涛多年从事文学研究工作,经历了新中国文学的成长、曲折和发展;他与中国当代许多作家建立了紧密联系,与文学界渊源颇深。而且他经历十分丰富,家庭成员也各有不同命运,历经社会变迁,命运坎坷。在他身上,可以说凝聚着一部中国当代社会、当代文学的个人史。《陈骏涛口述历史》即是陈骏涛的口述历史,从他出生一直讲到当下,从中可以把握时代变迁的轨迹。采访者陈墨,也是陈骏涛的硕士研究生,本书也是师生之间的精神对话。
【在 @雨枫书馆 翻书706】从“创新的扩散”理论观点看,西方的理论创新,在中国扩散的过程中,传播者大多掌握了“知晓性知识”,而掌握“操作性知识”的人则相对较少,掌握“原理性知识”的人就更少;至于创新扩散过程中的“再发明”,即将他人的创新与本土的现实相结合而发明自己的有效方法,那就更是凤毛麟角。——陈墨这段话感觉可以用在现在微信信息暴涨。 本书除了陈俊涛的口述,每篇口述后面还附有陈墨的评论。学生评论老师,客观甚至不避讳,少见;老师能宽容接纳,还能与学生坦诚相见,也少见。可能就是基于这点,这厚厚一本口述历史,竟然也一页一页读完了,没有不耐烦。
评分【在 @雨枫书馆 翻书706】从“创新的扩散”理论观点看,西方的理论创新,在中国扩散的过程中,传播者大多掌握了“知晓性知识”,而掌握“操作性知识”的人则相对较少,掌握“原理性知识”的人就更少;至于创新扩散过程中的“再发明”,即将他人的创新与本土的现实相结合而发明自己的有效方法,那就更是凤毛麟角。——陈墨这段话感觉可以用在现在微信信息暴涨。 本书除了陈俊涛的口述,每篇口述后面还附有陈墨的评论。学生评论老师,客观甚至不避讳,少见;老师能宽容接纳,还能与学生坦诚相见,也少见。可能就是基于这点,这厚厚一本口述历史,竟然也一页一页读完了,没有不耐烦。
评分【在 @雨枫书馆 翻书706】从“创新的扩散”理论观点看,西方的理论创新,在中国扩散的过程中,传播者大多掌握了“知晓性知识”,而掌握“操作性知识”的人则相对较少,掌握“原理性知识”的人就更少;至于创新扩散过程中的“再发明”,即将他人的创新与本土的现实相结合而发明自己的有效方法,那就更是凤毛麟角。——陈墨这段话感觉可以用在现在微信信息暴涨。 本书除了陈俊涛的口述,每篇口述后面还附有陈墨的评论。学生评论老师,客观甚至不避讳,少见;老师能宽容接纳,还能与学生坦诚相见,也少见。可能就是基于这点,这厚厚一本口述历史,竟然也一页一页读完了,没有不耐烦。
评分【在 @雨枫书馆 翻书706】从“创新的扩散”理论观点看,西方的理论创新,在中国扩散的过程中,传播者大多掌握了“知晓性知识”,而掌握“操作性知识”的人则相对较少,掌握“原理性知识”的人就更少;至于创新扩散过程中的“再发明”,即将他人的创新与本土的现实相结合而发明自己的有效方法,那就更是凤毛麟角。——陈墨这段话感觉可以用在现在微信信息暴涨。 本书除了陈俊涛的口述,每篇口述后面还附有陈墨的评论。学生评论老师,客观甚至不避讳,少见;老师能宽容接纳,还能与学生坦诚相见,也少见。可能就是基于这点,这厚厚一本口述历史,竟然也一页一页读完了,没有不耐烦。
评分【在 @雨枫书馆 翻书706】从“创新的扩散”理论观点看,西方的理论创新,在中国扩散的过程中,传播者大多掌握了“知晓性知识”,而掌握“操作性知识”的人则相对较少,掌握“原理性知识”的人就更少;至于创新扩散过程中的“再发明”,即将他人的创新与本土的现实相结合而发明自己的有效方法,那就更是凤毛麟角。——陈墨这段话感觉可以用在现在微信信息暴涨。 本书除了陈俊涛的口述,每篇口述后面还附有陈墨的评论。学生评论老师,客观甚至不避讳,少见;老师能宽容接纳,还能与学生坦诚相见,也少见。可能就是基于这点,这厚厚一本口述历史,竟然也一页一页读完了,没有不耐烦。
陈骏涛口述历史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