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1903-1950)
英国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社会评论家和新闻记者。
1903年出生于印度,1907年举家迁回英国,后因经济原因无力深造,被迫远走缅甸,参加帝国警察部队。终因厌倦殖民行径、痴迷写作而辞去公职,辗转回到欧洲,流亡伦敦、巴黎等地,他一边深刻体验下层民众生活,一边从事文学创作,有多部作品出版。
1936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奥威尔积极参加左翼组织,后因重伤返回英国,并最终树立社会主义信念。1939年,二战爆发后投身于反纳粹的活动。由于西班牙内战与二战的苦痛经历,乔治·奥威尔深刻反思战争与和平、极权与民主、社会关怀与人类理想等概念。他在《1984》中创造的“老大哥”“双重思想”“新话”等词汇都已收入权威的英语词典,现代英语中还专门有一个词叫“奥威尔现象(Orwellian)”。1950年1月,奥威尔死于困扰多年的肺病,享年47岁。
发表于2025-02-02
1984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1984》中有一个很小的细节,读到的时候我惊了一跳。 大洋国的外围党员每天早晨醒来之后,都要在电幕的监视下做一套体操。其中有一节“指尖碰脚趾”的动作,是温斯顿最痛恨的。每次一做这个动作,他都会“从脚踵到屁股感到一阵剧痛,最后常常又引起咳嗽的发作。”他原本正陷于...
评分拿到这一版的《1984》,还没有看到内容就已经感到些许悲哀。悲哀可能就来源于这句“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以1Q84》向《1984》致敬”吧。这部“堪称世界文坛讽喻小说的不朽高峰和里程碑式力作。”竟然首先是以当代流行作家的作品为噱头来推荐,就好比我推荐《西游记》时用“七龙...
评分——读奥威尔的《一九八四》 作为一部反极权主义的小说,《一九八四》以一个虚拟的大洋国为背景,将笔触对准了大洋国令人窒息的政治生活。有人说,小说是以斯大林的苏俄时代为摹本,我倒是认为,它是把历史上所有极权国家的特征都集中在一起了。 统治大洋国的是一个名为“老大...
评分爱国主义“名言”集萃——智者的思考是愚者的明灯 1.集中体现于政府的公权力,是决定社会状况的最重要因素了,它是最大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策源地和总闸门,社会的“技术中心”和“能量中心”;同时,……公权天性是恶棍,要公权能够低耗高效不作孽,只有“把统治者关进笼子里...
评分《一九八四》的伟大是不用任何废话的,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预言。甚至有人称这本书为“社会政治幻想小说”。 和我对《动物庄园》的评价一样,中国人喜欢《一九八四》是不言而喻的,因为他们有着非常切身的体会。以至于我总是怀疑,《一九八四》能够在中国出版,都是一件令...
图书标签: 反乌托邦 乔治·奥威尔 极权主义 经典 政治 小说 经典作品 好书,值得一读
《1984》是奥威尔的传世之作,是世界文坛中著名的反乌托邦和反极权的政治讽喻小说。小说创作于1948年,作者将48倒置过来为84作为书名。本书讲述一个实行高度集权统治,以改变历史、改变语言、打破家庭等极端手段钳制人们的思想和本能,以具有监视与监听功能的“电幕”控制人们的 行为,以对领袖的个人崇拜和对国内外敌人的仇恨来维持社会运转假想的社会,通过对这个社会中一个普通人温斯顿·史密斯的生活,投射出了现实生活中极权主义的本质。每个经历或熟知这类历史事件的人,在看过《1984》后都会产生某种触目惊心的契合感。它犹如如一个鲜明的标签,它警醒着世人,莫让这种预言中的黑暗成为现实。
很久没有这样读书的感觉了。
评分好书不断的被翻版,好事的背后,是不是也说明市面上新的好书少的可怜?也许,纸质出版不景气,那电子版呢,应该也搞成碎片化阅读出版。
评分11年看的是董乐山的版本,当时还不知道奥威尔的名声,一口气读完了。这次看几页就放下了,又打开接着看,反复几次,直到看到后半部分,才觉得精彩起来了。可能版本的问题,也可能是读书的兴趣不同了。
评分谁控制了过去就控制了未来 谁控制了现在就控制了过去 开头看了一点就暗暗拍腿叫绝,多讽刺的故事,他们不需要杀死你,只需要你像行尸走肉般活着
评分11年看的是董乐山的版本,当时还不知道奥威尔的名声,一口气读完了。这次看几页就放下了,又打开接着看,反复几次,直到看到后半部分,才觉得精彩起来了。可能版本的问题,也可能是读书的兴趣不同了。
1984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