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子诚,广东揭阳人,1939年4月出生。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从事中国当代文学、中国新诗的教学、研究工作,1993年起任中文系教授。主要著述有:《当代中国文学概观》(与人合著)、《当代中国文学的艺术问题》《作家姿态与自我意识》《中国当代新诗史》(与人合著)、《中国当代文学概说》《1956:百花时代》《中国当代文学史》《问题与方法——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讲稿》《文学与历史叙述》等。
发表于2025-04-11
材料与注释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文学史和文学理论向来是文学批评的两翼,今天当代文学的繁荣更多依靠批评而忽略了文学史研究。洪子诚老师的《材料与注释》将史料钩沉,整理出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再加上详细的注视,开拓了当代文学研究的新领域,是当前研究的最新成果。
评分对洪子诚先生的认知,最初来自厚厚的考研资料中那本《中国当代文学史》,今天还要郑重的加上这本《材料与注释》。 无数深重灾难被一遍遍地重复后,对那些未曾亲身经历者或“无意识地作恶者”来说,是试卷上浮躁写下的回答,是“怨曲失欢”的祥林嫂般的诉说,是数年后获取的光鲜...
评分对洪子诚先生的认知,最初来自厚厚的考研资料中那本《中国当代文学史》,今天还要郑重的加上这本《材料与注释》。 无数深重灾难被一遍遍地重复后,对那些未曾亲身经历者或“无意识地作恶者”来说,是试卷上浮躁写下的回答,是“怨曲失欢”的祥林嫂般的诉说,是数年后获取的光鲜...
评分对洪子诚先生的认知,最初来自厚厚的考研资料中那本《中国当代文学史》,今天还要郑重的加上这本《材料与注释》。 无数深重灾难被一遍遍地重复后,对那些未曾亲身经历者或“无意识地作恶者”来说,是试卷上浮躁写下的回答,是“怨曲失欢”的祥林嫂般的诉说,是数年后获取的光鲜...
评分文学史和文学理论向来是文学批评的两翼,今天当代文学的繁荣更多依靠批评而忽略了文学史研究。洪子诚老师的《材料与注释》将史料钩沉,整理出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再加上详细的注视,开拓了当代文学研究的新领域,是当前研究的最新成果。
图书标签: 洪子诚 文学史 当代文学 文学理论 中国当代文学史 文学 中国文学史 文学研究
本书收录了洪子诚教授最新的学术论文:主体为对部分当代文学史料的钩沉,以材料与注释相对照的形式呈现,材料包括重要讲话稿、会议记录等,注释补充了相关的历史背景、文学事件、人物关系,展现出历史现场的复杂局面,使得不熟悉当年材料的学生及研究者可以获得更全面的理解;另外的文章为对于当代文学史写作及教学的探讨。
本书集结的这些文章应该算是洪老师对自己一段工作的总结 在这本书里面 洪老师采用了一种新奇(其实在很多领域不算新奇)的读史方法 即通过对材料的直接呈现与注释来多视角地还原某种历史现场 因为针对的都是50年代末到整个60代以作协为中心的政治运动历史 所以每篇文章都可以作为一个把握这段时期的感性视角 当然 著史者本身也并未退出历史的阐释场域 通过对材料的编排与极富个人观点的注释 著史者以自己的态度逼近历史 但这样做其实是有一些问题的 材料的直接呈现实际上是要隐藏观看的视角 但注释即意味着暴露 材料与注释之间的张力使得这种写作模式可能呈现出一种悬浮状态 即写作的方式可能被直接架空 只余下材料而已 这个问题我还等着洪老师的回复 总之 这本书提供了许多新鲜的材料 同时也实践了新的文学史写作方式 值得一读
评分洪先生的述学文体,温润有情,且自知个人能力的限度。特别是在文章、按语、自序文字的褶皱里表达出来的个人的落后、失败、笨拙、紧张、偶尔的无聊感,非常打动我。洪先生有时候也很偷懒,摸索了几趟写文章的新范式,觉得没意思了,就不搞了,结集成书。很谦逊而自由的状态,很可爱。
评分吹毛求疵一下。一处(应该是)印刷错误:把1958年《文艺报》编辑部组织的「再批判」写成了「再解读」。
评分本书集结的这些文章应该算是洪老师对自己一段工作的总结 在这本书里面 洪老师采用了一种新奇(其实在很多领域不算新奇)的读史方法 即通过对材料的直接呈现与注释来多视角地还原某种历史现场 因为针对的都是50年代末到整个60代以作协为中心的政治运动历史 所以每篇文章都可以作为一个把握这段时期的感性视角 当然 著史者本身也并未退出历史的阐释场域 通过对材料的编排与极富个人观点的注释 著史者以自己的态度逼近历史 但这样做其实是有一些问题的 材料的直接呈现实际上是要隐藏观看的视角 但注释即意味着暴露 材料与注释之间的张力使得这种写作模式可能呈现出一种悬浮状态 即写作的方式可能被直接架空 只余下材料而已 这个问题我还等着洪老师的回复 总之 这本书提供了许多新鲜的材料 同时也实践了新的文学史写作方式 值得一读
评分很可能开启新的研究范式的一本
材料与注释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