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與抗爭政治

“氣”與抗爭政治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應星,1968年生於重慶市。廈門大學哲學學士、北京大學社會學碩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博士。現為中國政法大學社會學院教授、院長,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為曆史社會學、政治社會學、法律社會學、教育社會史等。著有:《大河移民上訪的故事》(專著),(簡體版:三聯書店,2001;繁體版:(香港)文化中國齣版社,2010)、《村莊審判史中的道德與政治》(專著),(知識産權齣版社,2009)、《"氣"與抗爭政治》(專著),(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2011)、《農戶、集體與國傢》,(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2014)、《從科場的終結到學府的分岔》,(三聯書店,即將齣版)。

出版者: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作者:應星
出品人:
頁數:312
译者:
出版時間:2016-10-10
價格:128.00元
裝幀:精裝
isbn號碼:9787509793770
叢書系列:社科文獻學術文庫·社會政法研究係列
圖書標籤:
  • 社會學 
  • 社會運動 
  • 應星 
  • 群體事件 
  • 氣 
  • 中國農村 
  • 計劃 
  • 政治 
  •  
想要找書就要到 本本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1990年代以後,維護社會穩定問題已經成為中國社會轉型中的一個中心性問題,《“氣”與抗爭政治》通過幾個案例的深入比較分析,以中國文化中“氣”這個概念為視角,研究瞭中國鄉村農民群體抗爭行動的目標、動力和機製所發生的變化,分析瞭各級政府在維穩技術和策略上的轉變,並探討瞭這些變化所帶來的復雜的社會和政治後果。作者試圖以此來剋服學界在抗爭政治研究中理性與情感、權利與道義之間的對立,剋服在中國農村研究中存在的移植派與鄉土派的對立,從而推進抗爭政治理論和鄉村社會的研究。

作者認為,社會穩定與政治穩定並不是一個概念。中國目前社會矛盾雖然突齣,但政治仍保持穩定。為瞭真正實現社會和諧穩定,必須消除“不穩定幻象”,形成關於社會穩定的新思維;緩解維穩工作的壓力,形成寬鬆和理性的問題解決氛圍;破除僵硬的維穩機製,形成以利益均衡機製為主導的社會矛盾化解新模式。

本書通過幾個案例的比較研究,以中國文化中“氣”這個概念為視角,研究瞭中國鄉村農民抗爭政治的目標、動力和機製所發生的變化,分析瞭各級政府在維穩技術和策略上的變化,並探討瞭這些變化所帶來的復雜的社會和政治後果。作者試圖以此來剋服學界在抗爭政治研究中理性與情感、權利與道義之間的對立,剋服在中國農村研究中存在的移植派與鄉土派的對立,從而推進抗爭政治理論和鄉村社會的研究。

具體描述

讀後感

評分

這是一本通過社會學的視角來關照當下的學術書籍,越來越多的公共事件,正給人們的情緒帶來扭麯,究竟該如何看待這一現象?這些紛爭的共同格局是什麼?怎樣平息人們內心的不平衡? 不否認,發展必然會導緻波動,通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們的社會取得瞭顯著的進步,同時各種矛...  

評分

這是一本通過社會學的視角來關照當下的學術書籍,越來越多的公共事件,正給人們的情緒帶來扭麯,究竟該如何看待這一現象?這些紛爭的共同格局是什麼?怎樣平息人們內心的不平衡? 不否認,發展必然會導緻波動,通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們的社會取得瞭顯著的進步,同時各種矛...  

評分

本書P186描述的“10.18”事件當時非常轟動,最近同一地點又發生瞭一起類似事件,也許可以印證本書的某些觀點,由當地人轉述記錄如下: 某機關單位處長級乾部的妻子,在商場買瞭一件衣服,穿瞭一周後覺得不滿意,欲退還商場。豈料商場售貨員拒絕退貨,口角隨生,丈夫在旁被激的...

評分

本書P186描述的“10.18”事件當時非常轟動,最近同一地點又發生瞭一起類似事件,也許可以印證本書的某些觀點,由當地人轉述記錄如下: 某機關單位處長級乾部的妻子,在商場買瞭一件衣服,穿瞭一周後覺得不滿意,欲退還商場。豈料商場售貨員拒絕退貨,口角隨生,丈夫在旁被激的...

評分

這是一本通過社會學的視角來關照當下的學術書籍,越來越多的公共事件,正給人們的情緒帶來扭麯,究竟該如何看待這一現象?這些紛爭的共同格局是什麼?怎樣平息人們內心的不平衡? 不否認,發展必然會導緻波動,通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們的社會取得瞭顯著的進步,同時各種矛...  

用戶評價

评分

沒有所謂的“偏差”,四平八穩,就無以有 力推進政治運動;而沒有“糾偏”,則可能讓運動失控,使政權失信 為何中國底層人民熱衷於走上訪而不是通過法律途徑? 因為關係網因為他們認為越級上訪會沒有聯係而更公正。這真是悖論。法律竟然比不上政治。揚人治抑法治,甚至造成司法乾預。罔顧程序正義,強化長官意誌。 信訪功能錯位,司法機關權威無法令人信服。這就是現今的社會 而基層政府麵對群體敏感事件。隻會一味的高壓手段,讓事情得不到緩和,反而加劇事態,

评分

“氣”的概念在聯想上的啓發意義大過操作化和機製建構層麵上的實際應用,不得不說是個遺憾。總體上而言沒有跳脫齣“大河移民”的框架,一方麵是因為農村的變化還不夠大,另一方麵其實也是現實的睏局所在:製度化的解決渠道在效能和閤法性上均不如意,在操作中還不符閤民情。對信訪問題的討論應該是受瞭很多趙曉力和蘇力的影響,但骨子裏應星老師還是個自由主義者啊~

评分

沒有所謂的“偏差”,四平八穩,就無以有 力推進政治運動;而沒有“糾偏”,則可能讓運動失控,使政權失信 為何中國底層人民熱衷於走上訪而不是通過法律途徑? 因為關係網因為他們認為越級上訪會沒有聯係而更公正。這真是悖論。法律竟然比不上政治。揚人治抑法治,甚至造成司法乾預。罔顧程序正義,強化長官意誌。 信訪功能錯位,司法機關權威無法令人信服。這就是現今的社會 而基層政府麵對群體敏感事件。隻會一味的高壓手段,讓事情得不到緩和,反而加劇事態,

评分

1.西方的權利視角與中國農民的抗爭政治不太具有親和性,於是應星老師引入“氣”這一概念,希望做齣本土化的解讀,可惜田野材料的呈現較為碎片化,論述總顯得單薄。忍不住和吳飛《浮生取義》做對比,一個個鮮活的故事呈現齣來諸如“過日子”“爭口氣”這樣的中國人獨特的情理邏輯,令人摺服,相比之下《氣》就顯得有點隔靴搔癢瞭。 2.對基層政府之睏境的論述倒是讓我很是感慨,上有上級的維穩目標,下有民眾的利益訴求,夾在二者中間的地方政府往往陷入“打壓-反彈”的惡性循環中。在訪談基層治理部門的時候我也曾感覺到他們的這種“無奈”:小心翼翼地避免衝突發生,但又無力去疏導問題積聚起的怨氣。 3.管理者往往陷入“靜態穩定”的誤區,這個道理放在我校也同樣適用。可控範圍內的衝突+閤理的排氣閥製度,纔是長遠之計啊

评分

"氣"(passion)是一個本土化的概念,應星教授將其用來錶示為一種"信念"和"不屈不撓的意誌",與西方政治抗爭中的權利意識相區彆,個人倒覺得有點形而上,而且感覺前後有些混亂,沒有把這點講清楚。拋去這點,對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和弱者葆有熱愛、同情,這種精神和品格值得尊敬。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