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曉芒,男,1948年4月生,湖南長沙人,早年當過插隊知青和搬運工,1979年考入武漢大學哲學係攻讀西方哲學史研究生,師從陳修齋、楊祖陶先生,1982年留校任教,1989年任教授,現為武大哲學學院外國哲學學科帶頭人,《德國哲學》主編。在德國古典哲學的翻譯和研究上成就斐然,並積極介入中西比較和文化批判,創立瞭“新實踐美學”和“新批判主義”,在學術界和思想界獨樹一幟。
楊祖陶,1927年生。1945-1950年就讀於西南聯閤大學和北京大學,師從金嶽霖、湯用彤、賀麟、鄭聽、洪謙諸教授。長期從事西方哲學史的教學與研究,培養瞭一大批知名專傢和學者。是我國著名的康德黑格爾研究專傢,也是業內公認的著名翻譯傢。
著有<德國古典哲學邏輯進程》《康德黑格爾哲學研究》《歐洲哲學史稿》《康德(純粹理性批判)指要》《迴眸——從西南聯大走來的六十年》譯著有《精神哲學》《耶拿體係1804-1805:邏輯學和形而上學》等。
本書是康德三大批判著作、也是其全部哲學著述中意義最為特殊和重大的巨著,它改變瞭整個西方哲學前進發展的方嚮和進程。康德花瞭11年的時間完成,1781年初版,1787年再版。 貫徹始終的根本指導思想就是:通過對理性本身、即人類先天認識能力的批判考察,確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這些要素的來源、功能、條件、範圍和界限,從而確定它能認識什麼和不能認識什麼,在這基礎上對形而上學的命運和前途作齣最終的判決和規定,其使命是為真正的、作為科學的形而上學提供堅實可靠的基礎。
全書約有45萬字,除瞭序言和一個總的導言外,分為“先驗要素論”和“先驗方法論” 。中譯本是直接從德文原本由鄧曉芒翻譯、楊祖陶校訂,其譯文精良,堪稱佳作。書後還附有德漢術語索引、漢德術語對照以及人名索引,方便使用。
壞的哲學會使人走嚮墮落,好的哲學會使人走嚮迷茫。 但康德的哲學不會,用批判的眼光去分析問題往往會造成偏見與不解,但真理卻往往蘊含其中,通讀全書,也會你會一頭霧水,但更有可能的是你更加清楚地看清瞭許多原本迷霧繚繞的事情
評分 評分 評分歲月流逝,但有些閱讀體驗會在你的生命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 記得那時纔十八九歲,剛進大學,在那滿懷憧憬而又懵懂彷徨的青春歲月裏,開始思考起人生的價值和方嚮。有三本書對自己今後的思想發展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 馬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席勒的《審美教育...
評分康德認識論旨在迴答“知識的普遍必然性是怎樣一種可能”。首先,康德將知識理解為形式與內容的組閤,一方麵理性作為非經驗的物構成知識的形式;另一方麵,物自體通過現象作用於認識主體而産生的經驗構成知識的內容。然後康德將問題轉移到“自在之物與現象的同一是否可能”上:一方麵現象作為被感性直觀的對象形成被知性以範疇為工具而被思維的質料是有限的;另一方麵,物自體作為隻能被思維的對象是無限的,而我們不能從有限中推導齣無限。最終康德以存在與思維的對立為基礎對以上兩個問題均做齣否定的答案。 給我的啓示在於,康德的思維能應用到統計學上,統計學的目的在於通過分析局部的數據來提高對某一結果做齣準確預測的概率。為什麼不是絕對?與數據的局限和真理的無限有關嗎?也許我能在之後的學習和應用中找到支持或者反對康德的答案。
评分讀完。應該是讀到現在最艱難的一本書,康德的寫法太一言難盡瞭,可能為瞭追求措辭的嚴謹,句子都寫得又長又復雜,而且極為抽象,也很少舉例子,好幾次都差點跪瞭讀不下去瞭(後麵的章節發現他舉的例子都很復雜),好在後來搭著鄧教授在喜馬拉雅上的講課錄音學習還算理解瞭一些,這本書本身是形而上學的西方哲學基礎,從康德以後哲學就是象牙塔上的學問。
评分撲麵而來的崇高
评分讀完.... 我顫抖地閉上瞭它,有些具體論證過程不太懂,但是整體的哲學框架倒是理解瞭。 理性要麼取消一切判斷,要麼確立確定性。 康德果然是西方哲學的十字路口,經驗主義、懷疑論、理念世界等內容匯入瞭整個體係中。 有點想重看一遍,不過得放在幾年後再說。
评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