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玛·伯格曼 Ingmar Bergman,瑞典电影和戏剧导演、作家和编剧。1918年7月14日出生于乌普萨拉,2007年7月30日在法罗岛与世长辞。
伯格曼无疑世界电影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属于那一小群独特的导演中的一员——费里尼、安东尼奥尼、塔可夫斯基——他们的 姓氏已成为一个标志,而无需名字的陪衬。伯格曼执导、写作过60余部电影和170余部戏剧,撰写过百余部书籍和文章,其中最著名的包括电影《第七封印》、《野草莓》、《假面》,以及自传《魔灯》。
伯格曼的许多作品均围绕一个中心主题不断变奏:失衡的家庭,失败的艺术家和上帝的缺席正是我们集体性沟通无能的表现。艺术家的私生活与工作间的关系,在伯格曼这里是混乱而迷人的。在无数的访谈、艺术作品,特别是在自传《魔灯》中,伯格曼则不断强调童年对于他艺术观形成的重要性。莎士比亚、莫里哀、易卜生和斯特林堡对于伯格曼有着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止于戏剧,更浸透了他整体的艺术生涯。
发表于2024-11-24
魔灯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亲爱的先生, 您不认识我。 但是,就象您的电影为世界上那么多不同种族与地域的人们所热爱的那样,既然我们都是这个星球的的同一类生物,拥有相同的感情--爱,恨,怀疑,对人性善与恶的困惑,以及生命本身的思索,就把看上去如此窘异的我们连在了一起。而且这种只会起源于人类...
评分当看一个人的自传的时候,有一种走进一个人的内心深处的感觉。但自传难免有不客观的一面,对所陈诉的事件也只是一家之言,有时候还都是误会之词,有时候甚至不是当事人当是时的看法,而是用写自传的时候的看法代替原来的看法,复杂。可就是这样来自人的内心的言语,才充满了魅...
评分王小枪老师在《十分钟年华老去》中曾提过,从生命学的角度说,谁也别吹牛,每个人都只是一本薄薄的小书,除了装帧和印刷或有不同,大体上都是一个德性。蘸着唾沫随便翻开任何一页,抛开假惺惺写着五讲四美和装模作样的小纸条,白底黑字纪录的都是吃饭、睡觉和做爱。——很...
评分母亲去世之后,伯格曼在她的身边坐了几个小时。“直到海德魏格•艾柳诺拉教堂为早祷敲响了钟声,光影在移动,远处传来悠扬的琴声。”这样的时候,这样的光影与声响,他甚至都不感伤,他接下去这么写:“我觉得自己不是在悲痛中,我正在思考,我正在观察自己,正在扮演一个角...
评分对一个人有兴趣,自然想去了解其生平,若有其自传则更是欢喜。 在这本自传中,伯格曼真诚而又勇敢地描述其焦灼、矛盾、冲突的情感,与家人的情感,让我们动容、悲伤、无助。尤其第24章提到儿时他与父亲去教堂传道的情景,对这一过程描写细致,关乎一切细节,表现出他与父亲关系...
图书标签: 传记 英格玛·伯格曼 电影 伯格曼 瑞典 外国文学 理想国 2017
《魔灯》是世界电影巨匠英格玛·伯格曼唯一的生平自述,写于作者拍摄完《芬妮与亚历山大》,宣布结束自己的电影生涯的五年之后。与他的影片同样,本书充满了生动的细节,透露出强烈的内省。伍迪·艾伦称之为“天才之声”。
在这“仅有的一部投入了自己全部文学抱负”的作品中,伯格曼以彻底 的严肃性,试图将自己的创作源头与历程和盘托出:童年,父母,宗教,剧场,婚姻与工作。这又是一部现代《忏悔录》,作者坦陈自己的缺点、恐惧、愤怒,青春期时对于纳粹的迷恋,对于性的痴迷,以及导演工作所带来的别样愉悦。二十世纪电影史上一些最重要的时刻,在作者回顾自己的生涯时一一重现,他与卓别林、葛丽泰·嘉宝、卡拉扬、英格利·褒曼等同时代人的交往,和对于塔可夫斯基、费里尼等同行工作的评论不时闪耀其间。
《魔灯》这部反传统自传,在记忆中前后闪回,仿佛一幅视角宏伟而手法细腻的镶嵌画,拼贴出一个来自斯堪的纳维亚乡间的年轻人成长为艺术大师的过程,使读者得以近距离一窥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心灵。
电影导演分三等,拍性、人性、神性。好多人还没把性琢磨明白,就以为自己是神了。伯格曼不是,世间能拍出神性者寥寥,他还总忏悔自己不是人。
评分如果你不直视自己的内心,那就不会有触动人的作品。
评分相比电影 更温暖易消化
评分"电影胶片正好记录下了这个瞬间……那是我日夜期待而又出乎意料的时刻,似乎我就是为这样短暂的时刻而活着的。"
评分写自己的父亲母亲和舅舅的章节,让人印象深刻。
魔灯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