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清北京,城市建筑与朝廷政治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能否把北京看成一座“政治的建筑”?这个“政治的建筑”是如何被设计和构筑而成的?中国人如何在构筑房屋、营造城池、贯彻大规模水利土木工程等各种尺度上设计空间布局?长城、大运河、帝国京城及紫禁城宫殿的建造之间,存在着何种关系?它揭示了权力的运行,美的形式,还是关于人的存在的世界观?本书以考察明清北京的建筑为基础,试图解答这些问题,并探讨普遍的中国传统的空间布局方法的某些方面。
朱剑飞,天津大学学士,伦敦大学博士,墨尔本大学副教授。长期从事建筑理论、历史、设计研究,已出版《中国空间策略》《现代中国建筑》两本英文著作,并主编了中文文集《中国建筑60年(1949—2009):历史理论研究》。
原文发表于《世界建筑》2005年第1期 一 如何将西方现代理论、中国古代理论,以及中国古代的范例结合起来,并进行互相的比较和检验,这是我们建立一套完备而真正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的必经之路。朱剑飞博士的近作《空间策略:帝都北京(1420—1911)》(Chinese Spatial Strategi...
评分 评分朱剑飞先生的书本身写的很好,运用新文化史的方法,讨论中国北京城的空间策略,很透彻,角度也很新颖。但是这个翻译一点不敢恭维,读起来很吃力,大量句子只是按照英语习惯转换成汉语,而不是翻译成中国语言习惯,费力的读完,常常不知所云,可惜了一本书。希望后来有更好地学...
评分朱剑飞先生的书本身写的很好,运用新文化史的方法,讨论中国北京城的空间策略,很透彻,角度也很新颖。但是这个翻译一点不敢恭维,读起来很吃力,大量句子只是按照英语习惯转换成汉语,而不是翻译成中国语言习惯,费力的读完,常常不知所云,可惜了一本书。希望后来有更好地学...
评分感觉几个观点在书中重复性太高,不过角度很有意思
评分对历史上的北京的分析,有利于判断当前北京的地位。北京,首先是一个国家的空间,国家的北京。紫禁城不是简单的中心体,而是分层级的中心体。
评分叙述偏向于宫城这个政治空间,对社会空间意义的挖掘还有待深入。
评分从空间方式切入,分析中穿插了很多专业的图表,眼前一亮。遗憾的是在分析传统中国的思想时总感觉还不够有力,其他有一些点期待展开却感觉没有捅破窗户纸。
评分第一部分(1-3章)谈社会地理,没有吸收风水学成果和侯仁之的历史地理学研究成果,显得平庸;第二部分(4-7章)谈政治建筑,优点是引入不少西方社会空间理论来分析北京,比如空间句法理论、圆形监狱理论,但得出的结论还是有点夹生,不痛不痒。倒是第三部分尤其第9章对中西形式构图法进行比较,算是推翻了以往认为“大臣在乾清门早朝达到高潮”的说法,更深刻的触摸到了紫禁城的空间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