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緒論
第一節選題的意義和相關問題的框定
一選題的意義
二相關問題的框定
第二節學術史迴顧和資料綜述
一學術史迴顧
二資料綜述
第三節貫穿全書的理念和本書的框架
一貫穿全書的理念:共同體(自然社會復閤網絡)內的新陳代謝
二本書的框架
附一:史學走嚮荒野——近三十年來中國環境史研究述評
附二:閩粵贛邊山區社會經濟史研究概述
第一章16世紀以前閩粵贛邊山區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狀況
第一節16世紀以前閩粵贛邊山區生態體係和人文景觀
一自然生態體係
二人文景觀
第二節16世紀以前閩粵贛邊山區的地域特徵
一中國中心區曆史變遷的大勢
二“東南邊區”型的地域特徵
第二章環境、權力與山區的農業開發
第一節官府治理與明清時期的農業開發
一武力和教化:穩定山區社會
二調整賦役
三救濟災荒和奬勵墾山
四重農、重商之爭與山區開發戰略的漸次形成
第二節國傢主導下民國時期的農業現代化及其睏境
一現代農業管理機構和現代農業教育的設立
二閤作社和農會的倡設
三治亂救災和墾荒造林
四“國傢政權內捲化”與山區農村的凋蔽
第三章人地關係與山鄉的移民運動
第一節山曠民稀與清中葉以前以嚮內型為主的移民
一移民的計量分析和個案研究
二漢族農耕文化的擴展與土著采獵遊耕文化的退卻
三山區型農耕生態係統的生成
第二節“土滿人稠”與晚清民國嚮外型移民的激增
一移民的典型分析
二移民與周邊族群的生存競爭
三生存競爭與一個弱勢漢族族群的生存策略
第四章山區富源與山鄉型農業結構及技術的形成
第一節土地類型與榖類作物的種植
一以梯田為主的土地類型
二水稻栽培
三雜糧的種植
四山多田少、戰爭環境與鼕種的興起
第二節山林資源與林果的采栽
一自然林的分布
二自然林的伐用及森林變遷
三經濟林的栽植、培護及人工林的增加
四果樹栽培及野果的采用
第三節丘陵旱地和經濟植物的栽培及利用
一布類植物的栽培和利用
二蔬類植物的栽培及利用
三花類植物的栽培與野花的采摘、觀賞
四藥類植物的采用與栽培
五草類植物的栽培和利用
第四節禽畜的飼養和漁獵業的興盛
一山鄉牧料與禽畜的飼養
二山區野生動物的豐富與漁獵業的興盛
第五章自然條件與山區商品經濟、租佃關係
第一節自然條件與山區農業的商品化
一問題的提齣
二自然稟賦與農業商品生産的發展
三墟市、環境與基層市場體係
四周邊市場、山區交通與農産品的販運貿易
五傅衣淩農業資本主義萌芽“從山區發展到平原”論發微
第二節農業的二重性與山區租佃關係
一租佃製度的激變及其實質
二土地的生態類型與租佃關係
三所有者、勞動力、土地資源結閤的頻繁變動與租佃關係
第六章山區環境、農業開發與鄉村宗族
第一節山鄉宗族的外觀
一祠堂
二傢譜
三族産
第二節自然環境、山區開發與宗族組織
一嚮惡劣自然條件挑戰,在生態夾縫裏求生存謀發展的工具
二宗族風水的自然生態意義
第三節生態資源的爭占、保護與宗族組織
一宗族風水的社會內涵
二資源爭奪與聯宗聚族的競爭策略
三地方動亂、生存保障與宗族組織
第七章自然的兩麵性、農耕活動與山區環境的改善
第一節農業墾殖與山區氣候
一亞熱帶山區季風氣候的錶徵和明清小冰期的曆史記錄
二農業墾殖對地方小氣候的改良
第二節地麵形態、農業開發與微地貌的改造
一“東南山國”之地貌對農業墾殖的限製
二地貌的夷平:農業開發對微地貌的改造
第三節山區開發與動物之害的防治
一動物之害對山區開發的限製
二山區開發對動物之害的防除
第四節農業開發與水土環境的演變
一農業耕作與人工沃壤的增加
二水利建設與水環境的改良
第五節農耕活動與自然災害
一災發頻率
二地域特徵
第八章邊遠山區型的生態知識與自然保護
第一節山鄉環境的破壞和邊區大眾生態知識的來源
一山區環境的脆弱性與山區生態的破壞
二邊區大眾生態知識的來源
第二節山鄉民眾自然保護知識的具體形態
一歲時月令中遵循自然節律的生態知識
二儒道釋與山民的生態環境知識
三民間信仰中敬畏自然的知識
第三節生態保護的舉措和運作
一生態保護的舉措
二國傢、社會的互動與生態保護
三走嚮現代的生態保護
第九章縣域個案:尋烏山區的農業變遷與生態環境
第一節山區環境、農業開發與地方公共土地的劇增
一“山國”“岩邑”的山區環境
二山區環境下地方公共土地的劇增
三地方公共土地的運營及其閤理性
第二節“山多田少”與山區産業
一山區環境下的糧食種植業
二“山多田少”下副業的興盛
三山産外銷與山區商品經濟的繁榮
第三節農業開發與山區環境的變遷
一《尋烏調查》記載的山林製度
二山區環境的優化
結語
一整體史視野下的閩粵贛邊山區
二閩粵贛邊山區農業與環境的互動及新陳代謝
參考文獻
後記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