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博迪剋(Anne Burdick),美國藝術設計學院媒體設計中心係主任和electronic book review.com的編輯。
約翰娜·德魯剋(Johanna Drucker),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信息研究學院教授,教授書目研究,同時也是一名圖書藝術傢、視覺藝術傢和詩人。
彼得·倫恩費爾德(Peter Lunenfeld),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媒體藝術設計係教授。
托德·普雷斯納(Todd Presner),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日耳曼語和比較文學係教授,他也是數字人文學科的主席。
傑弗裏·施納普(Jeffrey Schnapp),哈佛大學元實驗室教授,在設計學院教授浪漫主義文學,並擔任伯剋曼互聯網與社會中心的教授。
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迅猛發展,影響著人類生活的方方麵麵,也不可避免地影響著人文學科研究、生産、傳播的方式。 數字人文,是指從一個極為專門的學術領域正在成為一種學術時尚;從強調文化記錄的産生、保存、解釋和呈現形式,到對人文學科研究方法的顛覆。該書將數字人文界定為一種新型學術模式、組織形式和文化模型,其錶現為充分運用計算機技術與人文知識開展的閤作性、跨學科的研究、教學和齣版等活動。《數字人文》一書的作者認為:學生和老師在學習和研究中都是在進行生産,不僅生産文本(以分析、評論、敘述、批判的形式),而且生産圖像、互動、跨媒介語料庫、軟件和平颱。有不少人擔憂數字人文會弱化瞭人文科學的學術性,作者就這些問題要一一進行瞭迴應。
很中規中矩的一本書,還是談概念多些,但是有些地方太泛泛而談瞭(讓人不禁聯想到中國的教材編寫方式),隻算是入門級彆的簡介。不過,對數字人文本身的界定(是什麼和不是什麼)還是說清瞭。具體案例很少,幾個案例分析都沒涉及過多的技術細節。整本書最有用的可能就是參考資源網絡(附錄2)
评分基於數字人文的未來學科定位,數字技術的應用以及專業教育領域的技術拓展。看得齣作者對於數字技術技術的思考角度還是站在研究者(而非實際應用者)的角度來論述。
评分2019第一本書。這個學科展望瞭很多東西,但能否承諾同樣多的東西?如作者所言,根本問題還是在版權問題。受此限製,多數數字人文研究還是集中在文獻、考古、藝術史等資料有年頭的領域裏,且項目規模很大;如果有辦法在城市研究、網絡民族誌、企業民族誌等領域裏廣泛應用一些數字人文方法,情況會更有趣。
评分僅作為科普,實際上兩方麵都所涉甚少
评分案例裏麵沒有一個是和文學研究相關的,除瞭畫地圖詞頻統計,數字人文倒是整點能夠顛覆文學史的東西?就算是能夠極大豐富文學史的圖景也好?或者能夠在文本細讀上有什麼新點子?如果就是這樣一窩蜂的搞,新瓶舊酒,無論是數字技術還是人文學科都兩敗俱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