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社传统与明清士绅

村社传统与明清士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杜正贞,200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获硕士学位。同年进入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主修中国古代史,辅修中国近代史,2005年12月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浙江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博导。专业方向社会史,法律史,研究兴趣涉及基层社会组织、乡村生活和民间信仰等。

出版者:上海辞书出版社
作者:杜正贞
出品人:
页数:348
译者:
出版时间:2007-11-1
价格:30.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32623242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社会史 
  • 明清史 
  • 历史人类学 
  • 社会经济史 
  • 山西 
  • 杜正贞 
  • 明史 
  • 村社 
  •  
承接 住宅 自建房 室内改造 装修设计 免费咨询 QQ:624617358 一级注册建筑师 亲自为您回答、经验丰富,价格亲民。无论项目大小,都全力服务。期待合作,欢迎咨询!QQ:624617358
想要找书就要到 本本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村社传统与明清士绅:山西泽州乡土社会的制度变迁》内容简介:宋金元时期的地方信仰与村社系统,宋金元时期的地方信仰与村社系统, 国家和地方历史变迁中的村社,明清泽州的士绅社会,市镇中的“社”与士绅的村社理想,士绅家族形态与村社,作为乡土制度的明清村社,“社”与社会:地方历史传统与制度变迁等。

具体描述

读后感

评分

关于明清华北基层社会的讨论,与其从宗族本身关注宗族的“残缺功能”,不如反过来思考宗族为什么没有像南方特别是华南一样成为基层社会的主导力量。杜正贞老师的研究其实很具启发,这种现象的原因更多的是由于华北基层社会已经发育了成熟的支配力量,无需宗族的出现多此一举。 ...

评分

关于明清华北基层社会的讨论,与其从宗族本身关注宗族的“残缺功能”,不如反过来思考宗族为什么没有像南方特别是华南一样成为基层社会的主导力量。杜正贞老师的研究其实很具启发,这种现象的原因更多的是由于华北基层社会已经发育了成熟的支配力量,无需宗族的出现多此一举。 ...

评分

关于明清华北基层社会的讨论,与其从宗族本身关注宗族的“残缺功能”,不如反过来思考宗族为什么没有像南方特别是华南一样成为基层社会的主导力量。杜正贞老师的研究其实很具启发,这种现象的原因更多的是由于华北基层社会已经发育了成熟的支配力量,无需宗族的出现多此一举。 ...

评分

关于明清华北基层社会的讨论,与其从宗族本身关注宗族的“残缺功能”,不如反过来思考宗族为什么没有像南方特别是华南一样成为基层社会的主导力量。杜正贞老师的研究其实很具启发,这种现象的原因更多的是由于华北基层社会已经发育了成熟的支配力量,无需宗族的出现多此一举。 ...

评分

关于明清华北基层社会的讨论,与其从宗族本身关注宗族的“残缺功能”,不如反过来思考宗族为什么没有像南方特别是华南一样成为基层社会的主导力量。杜正贞老师的研究其实很具启发,这种现象的原因更多的是由于华北基层社会已经发育了成熟的支配力量,无需宗族的出现多此一举。 ...

用户评价

评分

跌入了历史虚无主义的陷阱,沦为支离破碎的寺庙宫观碑记的奴隶

评分

知道为啥晋东南祠堂那么少了。。

评分

讲述古代泽州社会制度变迁的专著,同时讲到了很多人文,历史沿革,对于想了解山西晋城的人很有帮助。

评分

本书以北宋以来山西泽州村社的系统、结构与功能为例,展现了一个与华南不一样的基层社会组织形式。北宋开始,泽州的信仰系统呈现出以地方神明信仰取代佛教独尊地位的局面,围绕村落中的神庙祭祀产生了具有明确地缘性质的组织形式—村社。金元时期,国家基层制度更加依赖原有的村社,村社由此兼具了赋役征收与乡村自治管理的职能。明初推行里甲和里社制度以后,赋役征收和地方管理的职能由里甲掌握,村社退回到以神庙祭祀为主要内容的状态。在经历了里甲制度的解体和明清时期一系列赋役改革以后,村社的职能不断扩张,重新成为地方自治管理机构。不同于华南地区,泽州的社会经济条件限制了士绅和宗族力量的发展,融合了民间祭祀与基层组织职能的社则长期游刃于国家制度的框架内外,深深扎根于当地基层社会权力组织形式中,构成了泽州地方秩序的重要线索

评分

对国家-士绅-地方的叙事模式做出了修订,用“社”演变分析地方组织在历史中的独特作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