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颖,1967年生于山东,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获得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文学评论家奖、第一届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第十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等多种奖项。
主要作品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著作《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沈从文的前半生》《沈从文的后半生》《沈从文九讲》《沈从文与二十世纪中国》等;
当代文学批评集《栖居与游牧之地》《双重见证》《无能文学的力量》《置身其中》《当代批评的文学方式》等;
随笔集《迷恋记》《有情》《风吹小集》《读书这么好的事》等。
新文化晨曦时刻的儿女,那么一些难以抹平的个体,经历各自曲折跌宕的人生。
继《沈从文的后半生》《沈从文的前半生》之后,《九个人》是复旦大学张新颖教授又一部人物传记力作。这本小书讲述了沈从文、黄永玉、贾植芳、路翎、穆旦、萧珊、巫宁坤、李霖灿、熊秉明这九个人相异而相通的命运。
除了沈从文,其他几位大致可以看作一代人——出生在一九一〇年代至二〇年代前几年之间,到三〇、四〇年代已经成长甚或成熟起来。他们不同于开创新文化的一代,也不同于之后的一代或几代。他们区别性的深刻特征,是新文化晨曦时刻的儿女,带着这样的精神血脉和人格底色,去经历时代的动荡和变化,去经历各自曲折跌宕的人生。
这九个人的故事,自然交织进二十世纪中国的大故事;与此同时,却并未泯然其中,他们是那么一些难以抹平的个体,他们的故事不只属于大故事的动人篇章,更是独自成就的各个人的故事。
沈从文、黄永玉、贾植芳、路翎、穆旦、萧姗、巫宁坤、李霖灿、熊秉明。借由九个人,牵扯出80年代整个中国土地的文人命运。 时代的流离与命运的艰难,幻化成无比天真的文学和艺术。 大师们无数九死一生的经历,凭着对学术与知识的热爱以及始终天真的良善信仰终于蜕变成平静豁达...
评分【沈从文】绝境之后 我们人这种动物,本能里面就有自我保护的反应机制,当碰到危险的时候,碰到绝境的时候,我们会有各种各样的办法避开它,绕开它。一九四九年也不是说没有这种办法,可以稍微妥协一点,可以随波逐流,大家怎么做你就怎么做,顺大流。当然随波逐流是一个不太好...
评分 评分书写的九个人除了沈从文先生外,其他人都是上世纪一二十年代生人,他/她们是:黄永玉、贾植芳、路翎、穆旦、萧珊、巫宁坤、李霖灿、熊秉明。书中文章是作者在不同时间写成,都不长,并不深入。如前作《沈从文的后半生》一样,还是那种比较“安全”的写法,不碰制度,只写现象,...
穆旦成绩单那篇百读不厌,我始终觉得一个人的“人肉”能力是很重要、很能看出点什么的。这不仅需要以敏锐细致耐心为基础的高超技巧,更需要的是对探寻一个人具体生活与记忆的无限热情,是对个体生命的好奇、珍重乃至敬畏,是如沈从文研究文物一般“对创造文物的人的体贴和认识”。面对这些“新文化晨曦之际的儿女”,新颖师的目光能够超脱历史与时代的大故事,而聚焦于他们各自区别的人生在共同的人格底色中展现出来的深浅各异的生命色彩。他以广泛的、群体的时代记忆串联起九个人,而落笔的重心却是独特的、个体的,那些往往容易烟消云散的个性与力量。(其实这本书七月就读完了,只是答应责编学姐的书评迟迟没有写好,今年都快过完了才来标记……拖延症深感愧对吾师。
评分在摧残的往事中,记录仍然做事的人,这样的人才是真的可贵啊,都如同有一双可以穿破历史雾霭的眼睛,或者转业但仍发挥自己的独特(沈从文),或者认真(黄永玉),或者不改其心(巫宁坤)……唯一能做出真正审判的只有时间。
评分超越受害者的身份去看人,才落实到个体,才把冗余剔除,透亮完整。认识一个人越深,越觉有趣、幸运、丰厚,是很难的,这九个人却不断在擦亮彼时自己与此刻读者的人生,而这并不是倚赖时过境迁的距离感。九个人都拥有创造的能量,是一个个“时间胜利的故事”。从沈从文开始,一条条支线展开,怀着会不会是因为研究沈从文进而去了解另几个人的猜测,也是阅读的乐趣之一。最难受的还是穆旦的几句话——“究竟每个人的终生好友是不多的,死一个,便少一个,终于使自己变成一个谜,没有人能了解你。我感到少了这样一个友人,便是死了自己一部分(拜伦语);而且也少了许多生之乐趣,因为人活着总有许多新鲜感觉愿意向知己谈一谈,没有这种可谈之人,即生趣自然也减速。”
评分究竟每个人的终生好友是不多的,死一个,便少一个,终于使自己变成一个谜,没有人能了解你。
评分究竟每个人的终生好友是不多的,死一个,便少一个,终于使自己变成一个谜,没有人能了解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