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1960年4月出生,1983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有《兄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第七天》等。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巴西、荷兰、瑞典、挪威、丹麦、芬兰、希腊、俄罗斯、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波黑、斯洛文尼亚、阿尔巴尼亚、波兰、罗马尼亚、土耳其、以色列、埃及、科威特、乌兹别克斯坦、蒙古、日本、韩国、越南、泰国、缅甸、印尼和印度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意大利朱塞佩•阿切尔比国际文学奖(2014年),塞尔维亚伊沃•安徳里奇文学奖(2018年)等。
发表于2024-12-27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写得好仓促,好多重复的内容。标题写得是真好,以为围绕标题展开写,结果写了很多范畴,读数、写作、演讲......如果自己写散文的话,可能有点启发。可惜不是,我就是个肤浅读者。文笔倒是符合我的阅读习惯,简单明了,单刀直入。兄弟和活着,都是写得非常棒的小说。-----------...
评分这本因为是余华的文学梦的演讲集且多有重复而不是作品所以打三星,并不是它不好。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是个纯真的梦,是作家清澈的心。没有人敢随随便便说出这句话的,比如张三是高官,比如李四有钱,比如王五长的帅,比如赵六家孩子有出息,等等等等。我眼中的人就变得不那么...
评分 评分这本书可以算是一本随笔,语言朴素,言辞淡然。讲述了在他写作过程中的人与事,阅读体悟与人生思考。“带着空白之心去阅读,赤条条无牵挂”,是余华在书里多次提到的阅读最好的方法。看书,讲究阅读在前,研究在后。如何高效率高效益地读书,也是我一直以来在学习的部分。这里...
评分余华经常被说是很国际化的作家,但其实写的都是最“土”的中国事。也许有些人认为只有所谓阴暗面的题材才最容易吸引国外读者的眼球,其实这才是最大的偏见,据某机构统计,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报道更多的是偏向正面的。不过话说回了,其实歌功颂德的小说估计在哪个国家也不会太有...
图书标签: 余华 随笔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文学 中国 文集 杂文 非虚构
【编辑推荐】
★ 时隔数年的久违新作,内容篇目由余华亲自编选
★ 余华对三十余年写作经历的回首和思考
《兄弟》创作中如何处理命名问题?《第七天》的灵感来自何处?文学如何洞察生活和呈现真实?作家如何面对批评?……
★ 《兄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在全球的“游荡”经历
代表作在日韩出版后的不同命运;在中国举办新书交流会和国外有何不同?与读者见面印象最深的是哪次?……
★ 生命经验的凝结,创作历程的分享,超越文化的洞察。探索人性,照亮内心
★ 平实生动、娓娓道来的现场感,以说故事的方式抵达深刻
★ 一部文学作品的自我生长:余华的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自收入中学语文教材后,多年来学生们对这部作品的创造性阅读 令人惊喜, 而同一个文本在教学阅读和文学阅读间的交错兴味也令他深有感触。结合语文教案、名家评论、最初创作构想与如今回看的感受,余华从作家视角阐述了语文和文学如何联结,如何打开两者之间的秘密通道。
——————————————————————
“文学包罗万象,但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人。”
好的文学作品,让我们感受到作品背后的那个人,也因其独特的生命感超越了文化和语言。《我只知道人是什么》是著名作家余华的一本最新杂文集。作为当代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代表人物,余华长年受邀世界各国的演讲与活动,他从个人和中国经验出发,打开与世界文坛的交汇,本书正是他近年来所发表的杂文结集。余华充满睿智又真诚分享了他的观察和思考,内容包罗万象,从往事到现实,从自我到时代,既漫谈生活体验,也谈及创作心得,他生动回忆了他和福贵、许三观等笔下人物的相遇,也讲述了走访世界时和勇敢的波兰农民、和意大利精神病院病友的相遇……有时候他们千千万万,有时候他们就像是同一个人。这些对人性宽广与丰富的探究,展现出一位优秀作家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对一切事物理解后的超然,而命运无常中凝练出的一个个故事,不仅连接着我们的过去与未来,也最终指向了所有文学和艺术创作中直抵人心的力量来源。
还是可以的,整体上和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的形式差不多,念念起来的自由随性和不求甚解的感官世界充斥其中,就是在说,我要和你们聊聊文学聊聊社会,但我确实聊不清楚,于是便这样吧的态度,在不必深究后,旁敲侧击地从只言片语中,尽可能体味一种状态,这种感觉其实就是那恍恍惚惚的真相。
评分余华越来越无聊了。
评分就是个演讲稿合集,看一半就不太想看下去了,书名很唬人,只是第一篇讲稿的题目而已,后面很多内容还是讲写作出版的一些事情。
评分算是文学演讲的live合集出版,听过华科那一场,所以大概知道其中对比。余华也别提那位朋友看起来总是有东西的小把戏,总算是被拉出来写这类东西,不够,但也够了。聊自己创作不够认真,聊的是读者眼中的作品、出版和往事,你要明白你的那些一晚上琢磨出来的演讲稿,在观众散去时,已经完成他的使命了,出版的意义在哪? 王利芬当年问马原为什么拍纪录片,马原直言想为中国文学做点贡献,王利芬说只要马原重新提笔,就是最大的贡献。仅就这点来看,其实余华不再讨论时代影响或许是更适合的选择,或者说余华一直只是表面讨论。 《活着》是个人视角的作品,是最受欢迎的作品。当然别理王朔,音乐、电影随你去,毕竟你当初就是为了不当牙医才写作的…
评分清醒一点,混「中国文坛」这件事真的上不了台面
我只知道人是什么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