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枝裕和
电影导演,生于1962年。1987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系。作品多具社会关怀,充满人文主义色彩。
1995年,首部电影《幻之光》迅速引起关注,在日本及海外获得众多奖项。
2004年,以真实事件改编电影《无人知晓》,14岁的柳乐优弥凭借此片成为戛纳影帝。
2013年,电影《如父如子》获第6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奖。
2018年,电影《小偷家族》获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是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得主是枝裕和历时8年,写下的首部自传性随笔集。
是枝裕和在书中回顾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讲述每一部经典作品背后的传奇故事、缘起与理念,记录各个创作时期对电影的探索与思考,以及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其中不仅汇集了电影大师的哲思与灵光,更讲述了一位导演脚踏实地,从赊账拍片到斩获世界各大电影节奖项的励志旅程。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在日本出版后,连续6次紧急加印,得到《朝日新闻》等各大媒体高度评价,更被盛赞道:哪怕再过100年,这本书也一定是创作者的圣经。世界如此精彩,日常就很美丽,生命本身就是奇迹。是枝裕和打动世界的所有理由,都在这本书里。
什么是冷漠? 约翰·伯格说,当个人幻想被隔离在任何实际社会行动之外时,个人幻想便不可避免地偏离,从而能导致了冷漠。 这在是枝裕和的电影里有很多,比如《小偷家族》《无人知晓》《步履不停》《如父如子》等电影,公共生活就是一座冷漠剧院。 这本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
评分 评分 评分文/文小妖 在阅读是枝裕和导演写下的电影手记——《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时,我脑海里一直在细细搜索,究竟我是从哪一部电影开始就被是枝裕和迷住了?思前想后,大概是从《步履不停》开始的…… 有段时间,心里特别浮躁,做什么都提不起劲儿,甚至产生了不少消极的念头。直到有...
评分“比起有意义的死,不如去发现无意义却丰富的生。” 是枝裕和的电影确实大多如此呢,他说与其说他拍的是死亡和离别——“描写失去”,不如说是描写“被留下来的人”。 本书里导演的感想都清澈而又有深度呢。摘录一些给自己了点思考的话。 大部分媒体在采访死者家属时,更多的是...
谁能想到《奇迹》是新干线给是枝裕和的命题作文呢?(哭泣了)
评分350页一个通宵读完,拿起就停不下来。是枝对二十余年导演生涯的一次大盘点。比起追问影像的所谓本质,去定义它、圈定它、固化它、规定必须这样、必须那样、不可这样、不可那样,而更倾向于探寻纪录片、电视、电影的可能性:何谓电影的丰富性?为此还有什么可以做的?电影不该有它的十诫。它不是产生于自我的内部,而是经由与世界的邂逅、与人的碰撞诞生;比起故事本身,更想讲述深邃的“时间的轮回“,在这个意义上与小津很像,作品中的时间不是线性的、历时的,而是回旋流转的,循环了一周,来到与先前稍稍不同的地方;比起”作家性”,更想做一个拍电影的职人。<步履不停>是对母亲的服丧。虽然总在讲死亡、葬礼、社会事件,但几乎所有的作品都在表达同一个主题:被留下来的人。由此书可知,把一个导演放在整个文化与时代的谱系中去解读有多重要。
评分很少有导演的文字表达能力能到如此钻心的程度,玲珑剔透又干爽清洁,多不得一丝清凉,敏感到可怕,于是上天赋予他的哲思能力就很强大。能读到是枝裕和是那种被愧疚和遗憾掌控着的人,心怀大悲悯:我凝视着自己脚下与社会相接的黑暗面,同时珍惜每一次新的邂逅,用开放的态度面对外部世界,努力在今后的电影中呈现那些好的一面。是枝裕和在探讨项目的创作可控和观众理解不可控的时表现出的从容是其他导演没有的,我理解的是他的作品都是从主题出发的,先有了人物,再设定框架,然后设置故事。于是他的作品及其轻巧又意味宏大。
评分很少有导演的文字表达能力能到如此钻心的程度,玲珑剔透又干爽清洁,多不得一丝清凉,敏感到可怕,于是上天赋予他的哲思能力就很强大。能读到是枝裕和是那种被愧疚和遗憾掌控着的人,心怀大悲悯:我凝视着自己脚下与社会相接的黑暗面,同时珍惜每一次新的邂逅,用开放的态度面对外部世界,努力在今后的电影中呈现那些好的一面。是枝裕和在探讨项目的创作可控和观众理解不可控的时表现出的从容是其他导演没有的,我理解的是他的作品都是从主题出发的,先有了人物,再设定框架,然后设置故事。于是他的作品及其轻巧又意味宏大。
评分成长是在无限接近绝望的感受中产生的,这大概才是人生的奇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