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枝裕和
电影导演,生于1962年。1987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系。作品多具社会关怀,充满人文主义色彩。
1995年,首部电影《幻之光》迅速引起关注,在日本及海外获得众多奖项。
2004年,以真实事件改编电影《无人知晓》,14岁的柳乐优弥凭借此片成为戛纳影帝。
2013年,电影《如父如子》获第66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奖。
2018年,电影《小偷家族》获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
发表于2024-12-22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是枝裕和导演在讲述《海街日记》的创作理念时,他这么写道: 父亲去世了,但是继承父亲血脉的铃还在那儿。母亲离家而去,但还留着与母亲同龄的梅子树和老房子。海猫食堂的店主去世了,但油炸竹筴鱼的味道仍然飘在海街上空。“纵然失去,也有传承下去的东西”。 读到这里,我心...
评分在劳动节深夜十一点这天终于看完了《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大概林林总总有半个月甚至更久,我看书算是比较慢的,总是静不下心去仔细阅读,心思会不由自主的飘向远方,有些地方就要重新回头阅读再理解,也不知道这样好还是不好…言归正传。 是枝裕和导演写这本书用了八年时间,...
评分无论是根据电影编写而成的小说,或是散文集子,凡是跟是枝裕和有关的中文书,我基本都会找来读。但我远远达不到是枝裕和拥趸的程度,摘得戛纳金棕榈的《小偷家族》,看完只觉平平,欠些火候。不知为何,相比丰富多彩的影像,我似乎更偏爱文字里的是枝裕和,阅读他的文字,平静...
评分如果说“演员的身体是一具容器,灵魂将其作为战场”,那么导演更像是战场外的军师,兵刃相接还是偃旗息鼓,只需他一声令下,变幻莫测的“阵法”与铿铿锵锵的“厮杀”构成了庞大而复杂电影系统,导演决定了剧情的走向,而演员也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导演的创作思维,一个好的演员可...
评分图书标签: 是枝裕和 电影 日本 电影人 是枝裕和人生随笔 日本文学 随笔 日@是枝裕和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是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得主是枝裕和历时8年,写下的首部自传性随笔集。
是枝裕和在书中回顾三十余年的创作生涯,讲述每一部经典作品背后的传奇故事、缘起与理念,记录各个创作时期对电影的探索与思考,以及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其中不仅汇集了电影大师的哲思与灵光,更讲述了一位导演脚踏实地,从赊账拍片到斩获世界各大电影节奖项的励志旅程。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在日本出版后,连续6次紧急加印,得到《朝日新闻》等各大媒体高度评价,更被盛赞道:哪怕再过100年,这本书也一定是创作者的圣经。世界如此精彩,日常就很美丽,生命本身就是奇迹。是枝裕和打动世界的所有理由,都在这本书里。
“现在的我,想好好讲述自己的生活是建立在哪些东西之上的,不再追逐时代和人的变化,而是从自己微小的生活中编织故事。”
评分谁能想到《奇迹》是新干线给是枝裕和的命题作文呢?(哭泣了)
评分350页一个通宵读完,拿起就停不下来。是枝对二十余年导演生涯的一次大盘点。比起追问影像的所谓本质,去定义它、圈定它、固化它、规定必须这样、必须那样、不可这样、不可那样,而更倾向于探寻纪录片、电视、电影的可能性:何谓电影的丰富性?为此还有什么可以做的?电影不该有它的十诫。它不是产生于自我的内部,而是经由与世界的邂逅、与人的碰撞诞生;比起故事本身,更想讲述深邃的“时间的轮回“,在这个意义上与小津很像,作品中的时间不是线性的、历时的,而是回旋流转的,循环了一周,来到与先前稍稍不同的地方;比起”作家性”,更想做一个拍电影的职人。<步履不停>是对母亲的服丧。虽然总在讲死亡、葬礼、社会事件,但几乎所有的作品都在表达同一个主题:被留下来的人。由此书可知,把一个导演放在整个文化与时代的谱系中去解读有多重要。
评分成长是在无限接近绝望的感受中产生的,这大概才是人生的奇迹。
评分好看的,是枝裕和其实非常严肃呀。
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