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阿瑟·米勒(1915—2005)
著名美国剧作家。他被哈维尔评价为“20世纪最伟大的剧作家”;拉什迪说他是“一个具有真正道德高度的人,表现出今日堕落之世上的罕有品质”;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称:“他是一个里程碑,一个领路人,我对他深为折服。”
主要剧作有《推销员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萨勒姆的女巫》(The Crucible)、《桥头眺望》(A View from the Bridge)、《美国时钟》(The American Clock)等。
···
【译者简介】
汪小英 毕业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后入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师范系学习小学教育,另译有《少年柏拉图》《上学真的有用吗?》。
发表于2024-11-21
阿瑟·米勒手记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这书所写于的环境,自有说不尽的政治复杂,但也可被说到烂俗。那种贯穿阿瑟米勒在中国的三个月的戏剧性,出于他一意想要寻求的“人性共识“。但换一套更具体的说辞,发生在这份纪录中的戏剧核心,是对一种“优越感”的捕捉。 那是阿瑟米勒以他微妙的感受力,在他的中国戏剧同...
评分“我在1978年访问中国期间,见到了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曹禺和剧院的导演及主要演员英若诚。他们二人都有与美国相关的个人经历,也都急于把二战后的世界戏剧介绍给中国人。但是,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与世隔绝多年之后,中国观众是否能够理解西方戏剧?如果能够,理解的程度...
评分刊于经济观察报书评增刊 “理解”之难,经常被低估。过去人常说“理解万岁”,现在说得很少了,部分是因为“万岁”这种语汇过时,部分也是因为所谓的理解,很多时候只代表一种感情上的认同,是有意无意的慰辞。让·鲍德里亚的一则笔记里说:人们可以理解一位通奸的妇女,因...
评分阿瑟•米勒是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剧作家之一,1983年他到北京,在北京人艺导演他自己的剧作《推销员之死》,这本书是他在北京三个月期间的日记。那是80年代初的北京,文革刚过,文化正在解冻。米勒以一位剧作家的文化敏感和政治意识,感受那个时候的北京。书写的非常好看,翻...
评分“我在1978年访问中国期间,见到了人民艺术剧院院长曹禺和剧院的导演及主要演员英若诚。他们二人都有与美国相关的个人经历,也都急于把二战后的世界戏剧介绍给中国人。但是,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与世隔绝多年之后,中国观众是否能够理解西方戏剧?如果能够,理解的程度...
图书标签: 戏剧 杂文学 再版 ***三辉图书*** 阿瑟·米勒 外国文学 @译本 ArthurMiller
◆现代戏剧大师阿瑟·米勒在北京的48天
穿过剧场 记录中国
···
【内容简介】
阿瑟·米勒是20世纪最伟大的剧作家,被誉为“美国戏剧的良心”。1983年春,他受邀来到中国,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他的头号大戏《推销员之死》。除去语言不通和文化差异,阿瑟·米勒面对的是一个正处于历史交会点的古老国家:样板戏的岁月刚刚过去,一个高速狂飙的时代迎面而来。这本书是以米勒1983年的排练日记为基础写成的。
在这本手记中,阿瑟·米勒敏锐而犀利、坦率而真挚,他记录了一次惊奇的剧场冒险,观察着身负烙印的人们,在美国与中国之间思考文化、历史、人性。透过剧场、透过北京,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缩影浮上纸面。
我把自己的“无事生非”、误解和错误的判断都原封不动地留在这里。在那两个月里,我兴奋地努力地工作,以独特的角度观察着中国。——阿瑟·米勒
···
这份记录非同凡响,它是对(那个时代的)中国景象的反应,记录者是舞台上的顶尖高手,更是拥有敏锐眼光和深刻思想的世界公民。
——《纽约时报》
这绝不只是一部有点古怪的剧场冒险记。它往回追溯了作者在战后美国作为一名自由主义者的经历,又展示了作者在当下对中国的思考。
——《经济学人》
没多少人能写好导演戏剧的艺术。但是,米勒要解释的问题既特别又复杂:当你的戏剧用的是一种你根本不可能听懂的语言,你怎么导演……这些日记作为一份成果,不只记录了一部独特的作品在中国的产生,也记录了任何作品都会经历的那种过程,记录了所有思虑周全的导演都会有的想法。
——《泰晤士报》
···
【编辑推荐】
◆1983年《推销员之死》在北京公演,大为轰动,几乎成为“乒乓外交”中美关系解冻之后两国戏剧交流史上最重要的事件。这本日记有一个主题,或者说米勒对中国的观察有一个结论:“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中国人)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剧中的演员。通过一个剧作家对中国人的观察,让剧场与戏、与中国人发生了更加深刻的关系。”
◆与同类的导演手记、访谈录相比,《阿瑟•米勒手记:“推销员”在北京》既拥有如雷贯耳的作者(20世纪最伟大的剧作家、现代戏剧大师、被誉为“美国戏剧的良心”),又拥有“敏锐眼光与深刻思想”兼具的文字(《纽约时报》评),同时背景位于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刚刚改革开放的重要关头,其记叙联结着海外对古老中国的想象与现代中国的景观、联结着美国与中国的文化,书中还有关于曹禺、英若诚等中国文化界名流的刻写,以上种种,使这本书极具重要性。
◆本书另包含了初版时未能收录的英格•莫里斯拍摄的珍贵照片,这些记录了排练场景、捕捉了演员与导演身影的照片,与阿瑟•米勒精练、犀利、深刻的文字相辅相成,以戏剧为触发点、联结点,一同为读者展现出那个年代的北京、中国和中国人,以更加丰富、立体的方式,邀请读者再次观察、体会那场文化盛事。
◆“剧场和戏”书系是开放性的戏剧相关作品集合,好的戏剧、叫座的戏剧,必然要关照当下中国的社会潮流,它也不仅与剧本有关,剧团、演员、观众乃至一般大众,要更深刻的理解戏剧乃至经由戏剧更好的理解世界。
一口气看完意犹未尽。伟大的作品是反应政治文化生态,超越国界直抵人性的。表演的内核并不是在于模仿,而是从理解人物环境心理出发,建立主体性。无意过度美化,但对那个刚刚解禁,对未来抱有无限期待的八九十年代的确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乡愁。走到现在,我们还是在不断模仿中跌撞前进。
评分202013 我坐在椅子上读这本书的时候,想起多年以前在人艺看推销员之死的晚上,这部剧可能是我来北京后看的第一部话剧,尽管写在1949,中国首演在1983,但剧里剧外的现实性放在今天的社会仍然很是讽刺。比如曹禺读黄永玉给自己写的信,眼眶含着泪光,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的文化可能更沙漠了。然而最感慨的还是对于自己,距离我上次看剧可能已经有三四年了,当时我可能还像比夫那样,有点自由民的感觉;转眼过去,现在已经更像威利,放不下的东西太多。所以看到最后竟然会有点难受,剧末威利的葬礼,更像是很多像我一样的人,逐渐告别个性的过去,走向模式化的生活。
评分最好笑的桥段是:当时那个排出了《绝对信号》的年轻人。看啊,看吧!林兆华也幼稚过,我们还怕什么呢。
评分新中国成立之后请过一批国外资深的专家,比如请意大利的安东尼奥尼来拍《中国》,请阿瑟米勒来导《推销员之死》,英达的爸爸英若诚是一个很牛逼的人物。这本书中,阿瑟米勒如实地记录了中国的各种问题,当时中国很穷思想也很落后,但是米勒在言谈中依然透露出对这个国家和人民的爱,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评分似乎是那时候大家渴望的开放,又被关回去了
阿瑟·米勒手记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