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希.弗洛姆,世界闻名的德裔美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1900年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犹太人家庭,1922年获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是2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纳粹上台后,他于1934年赴美,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同时,在哥伦比亚大学等学术机构讲学,并先后执教于墨西哥国立大学、密歇根州立人学等高校。1980年,弗洛姆病逝于瑞士。
弗洛姆的研究植根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他认为,人是各自所在文化的产物,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人变得越来越自我疏离,这种孤立感导致人们潜意识下渴望与他人结合、联系。
弗洛姆以深入浅出、平易近人的文笔,创作了大量学术著作和科普性作品,其中很有影响力的有《爱的艺术》《人类的破坏性剖析》《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精神分析的危机》等。
◎内容简介
本书中,弗洛姆区分了两种不同形式的个人体验、生存方式、社会性格:占有(to have)和生存(to be)。重占有的生存方式的基础是以利润为取向的社会,而占有观念的实质是:物物,也物于物——占有者和占有物都成为了物,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死的、没有生命力的。书中说:“看起来,我好像拥有一切,实际上一无所有,因为我所有的,所占有的和所统治的对象都是生命过程中暂时的瞬间。”
◎编辑推荐
弗洛姆是继弗洛伊德之后又一位具世界影响力的心理分析家、社会哲学家、作家,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这是一位博学而又智慧的人,更是一个满怀慈悲之心的人。本书是弗洛姆更为厚重的著作,更是他跨越诸多学科的一部力作。他所主张的“把人性尊严还给人!”正是当今更为先进的理念。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自己,因为唯有从根本上洞察自身,才有希望产生新的力量。
我在加拿大工作时,有一年跟北美区的老板做年终考评Annual Appraisal,他跟我说,当你老死之时,没有人会因为你曾做过CEO而记住你。他的意思大概是,不要把全部精力全放在工作上,家庭同样重要。在年终考评时老板对下属如此教导,从国内公司文化角度可能较难理解,但在北美企业...
评分 评分这本书像商品社会的一面镜子,让人从方方面面看到现实的扭曲和可笑,现代人的内外在矛盾等,从反思的角度来说,非常好,起码对我而言有极大的“启蒙”作用,于是我第一次认真的去试着认识所谓“马克思主义”是个什么样的理想。从问题的根源上,它也没有止步不前,积极的挖...
评分这本书的扉页上写着我买下的时间与地点:1995年1月14日,三联书店。从书架上取下开始读则是这几天的事——十三年中我判若两人,是“他”买给“我”读的书了。然后却读得兴奋,读到了很多似乎是最近才关注的新问题,与很多文章与思考有着呼应。 弗洛姆提到了教育批评者伊凡...
评分弗洛姆是我比较喜欢的精神分析师和人本主义哲学家,看过他的好几本书,从爱的艺术到健全的社会再到占有还是存在,他谆谆不倦的在告诉人们什么是一个真正健全的社会,什么样的人是一个真正拥有健全性格的人,爱是什么。虽然比较理论化,但是也并非不可以去实践。现仅就本书写几...
导论开篇第一句对“无止境的进步”的幻想的破灭足够清醒,书中对新社会、新人、新性格的畅想非常激动人心。现在有些西方社会说不定已经实现这些构想,这个成果可以让身处初级阶段的我们有点盼头。
评分鸡汤比纲领好看
评分说得着的千里难寻
评分通俗易懂。制度、對發展的崇拜、工商業興盛下造就的把自己體驗為「交換價值」的理性市場心理等等,助人充分思考重佔有這件事。重to have到重to be要理解創造性活動所帶來的真正幸福,不再視經濟為生活本身,建立起一種新的能動的「愛的宗教」以成為「New man」。從政治實踐上來說這個70s的論述依然是空的,然而,就如弗洛伊德的方法,首先要「認識到問題」——就這點而言這本書值得一看。
评分我决定不再克制地表达对弗洛姆的喜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