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庆(SHIRLEY) ,女,美国独立教育顾问,成长于教育工作者家庭,1998年赴美,在美学习工作生活20年,2001年毕业于美国乔治城大学MBA。资深美国职场背景:8年银行业,5年科技制造业,美国Entrust Datacard 公司前市场部全球副总裁。美国Soar in USA教育咨询公司创始人。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大学申请咨询证书资质;NACAC(全美大学录取协会)成员;IECA(美国独立教育顾问协会)专业成员;HECA(美国高等教育顾问协会)成员。专注于提供一对一的美国申高申本申研服务(以申本为主)。坚定信奉实地考察的价值,2014年6月-2018年6月间实地考察了80所美国大学、50所美国寄宿高中。
发表于2024-11-05
“面试”美国大学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来到一所所美国大学介绍会和校园参观的现场:生动、活泼、充满热情,鼓舞着留学的孩子们置身其中探索与思考——哪一所才是我的梦想校园(Dream School)?作者的视角独特,身份多元,母亲、老师、曾经的留学生、资深的美国职场人士、如今的咨询顾问、家...
评分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来到一所所美国大学介绍会和校园参观的现场:生动、活泼、充满热情,鼓舞着留学的孩子们置身其中探索与思考——哪一所才是我的梦想校园(Dream School)?作者的视角独特,身份多元,母亲、老师、曾经的留学生、资深的美国职场人士、如今的咨询顾问、家...
评分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来到一所所美国大学介绍会和校园参观的现场:生动、活泼、充满热情,鼓舞着留学的孩子们置身其中探索与思考——哪一所才是我的梦想校园(Dream School)?作者的视角独特,身份多元,母亲、老师、曾经的留学生、资深的美国职场人士、如今的咨询顾问、家...
评分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来到一所所美国大学介绍会和校园参观的现场:生动、活泼、充满热情,鼓舞着留学的孩子们置身其中探索与思考——哪一所才是我的梦想校园(Dream School)?作者的视角独特,身份多元,母亲、老师、曾经的留学生、资深的美国职场人士、如今的咨询顾问、家...
评分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来到一所所美国大学介绍会和校园参观的现场:生动、活泼、充满热情,鼓舞着留学的孩子们置身其中探索与思考——哪一所才是我的梦想校园(Dream School)?作者的视角独特,身份多元,母亲、老师、曾经的留学生、资深的美国职场人士、如今的咨询顾问、家...
图书标签: 高等教育 f2教育-教育学
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来到一所所美国大学介绍会和校园参观的现场:生动、活泼、充满热情,鼓舞着留学的孩子们置身其中探索与思考——哪一所才是我的梦想校园(Dream School)?作者的视角独特,身份多元,母亲、老师、曾经的留学生、资深的美国职场人士、如今的咨询顾问、家长的朋友……多种角色,促使作者在走访中,格外用心,像是在给自己的孩子寻找大学一样,深挖细琢,一边琢磨“这所学校适合我的学生吗”,一边思考自己的学生是否满足大学的录取要求。
自序 “面试”大学之路
边走边看
我从小长在校园里。爸爸忙于科研教学,学生们叫他先老师,从两岁起,我就被他的学生们轮流抱在手上。说是个教授,实际上像个老顽童,我记得小时候去他教研室,他总蹲在地上招呼大家打拱猪,输了就蹲地上,他总输,就老蹲着,还不停招呼大家,来玩儿呀。爸爸手特巧,什么都会做,电器呀,玩具呀,修修补补呀,剪裁衣服呀。而妈妈从我有记忆起,就在管理研究生招生。妈妈呢,老一本正经的。很小的时候在校园里走丢,联防找到我,问我父母干什么工作,我朗声回答,我爸是补锅的,我妈是读报的。但等到我上大学时,我的心愿却是跑得越远越好,直接放飞。
中学时代,刚好赶上中苏关系解冻,所有省重点中学必须开设俄语课,我刚好赶上走读班学俄语,于是中学就学了6年俄语。记得我们女生小合唱《喀秋莎》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还得了一等奖,穿着俄罗斯民族服装用俄语唱的。因为大学第三年必修专业英语,大学入学前的暑假我就开始自学英语了。同学们中学都学过6年英语,不难想见我大学第一次英语考试,结果之惨烈。但期末考试我及格了,大二、大三过了四级和六级。谁又能想到有一天我会到美国读MBA,甚至工作、生活下来呢。可能和这个经历有关,也可能天生如此,我对不会的东西总有好奇心,缺乏畏惧心,不会?需要?学!
一直都爱到处跑,大学的每一个节假日可能都没在学校待过,那时完全没钱,节衣缩食生挤微薄的生活费去旅游,营养可能不够,夏天从北京去南京的火车上还昏过去一次。毕业以后,变本加厉,全国各处溜达。出国以后,更收不住了,满世界溜达。可怜的老妈,美好的梦想总被我打碎。高中毕业,老妈希望我留在南方老家读大学,我跑到了北方。毕业后,当老妈以为我终于搞定了一份好工作,可以稳定下来了,我跑到了美国。MBA毕业后,我到金融机构工作,办身份,老妈又松了一口气,以为我安定了,我跳槽换了工作……老妈急了,说了一句我至今经常引用的名言“下次你只能去月球了,地球都拉不住你了”。后来我在公司升职了,老妈满意了,以为“野”女儿终于“驯良”了。等我认识到自己对人更感兴趣,辞职出来做教育顾问,我挨个给朋友写信陈述我的打算,但直到离职后都一直瞒着爸妈,担心他们年纪大了,尤其老妈,受不了这种刺激。偏有“好事者”从美国、加拿大把我写的公众号文章漂洋过海传给他们,第一次他们来问,我期期艾艾地,说我兼职做点。一周后,他们又来问,撒谎实在不是我的强项,没绷住,直接告诉了他们。这下轮到我友邦惊诧了,两人居然全盘接受,一点都没反对。不知道是因为反对从来无用,还是因为从女儿过去的40多年生涯中,他们已经“习惯成自然”了。毕竟我还在地球上。
后来老有朋友对我说,做教育顾问太适合你了。我也这么认为。在我的认知里,做教育顾问最重要的职责之一就是帮助孩子们了解自己,找到最合适自己的成长道路与环境,要做到这一点,有两个至关重要的部分,一是深入地了解孩子,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孩子了解自己;二是深入地了解学校,针对申本,就是了解大学。而这种了解,是不可能仅仅靠查查网页、看看排名、对比数据就达到的。我常和我的学生说一句话:“美国好,因为美国提供多种选择;美国不好,因为选择太多了。”找到适合自己的那款从来不是易事。正如美国大学挑选学生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评估,孩子们选大学也一样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评估选择。职场这么多年来,我最大的体会就是,永远不要把沟通看成是单向的,沟通就是双向的——相互了解、评估、选择。面试求职如此,大学申请一样。选择永远是双向的,这样的心态很重要,有这样的心态,出发点就不一样了,你不再仅仅被动地被人选择,也拥有主动权了。作为教育顾问,我能为孩子们做的,就是去实地“面试”大学。网上书上的数据,大家都可以查到,但实地考察,感受多多少少带有个人视角,我的视角当然无法取代孩子们自己的视角,但同时,孩子们不可能有时间精力实地访问几十个甚至成百上千的大学,对于远在太平洋那一边的孩子们,就更不现实。我做的就是初选,我会分享我的个人感受,更重要的,我会分享我感受中的为什么,希望能为他们打开一些思路。而每一次校园访问,我切切实实地当作一次对学校的“面试”。我自己就曾写过:“看一个学校,除了看校园、教育理念与体系、资源、专业强项等,更重要的是看人。人是一个学校综合的反映,不同的人是否呈现某种层面的一致性也非常有意思。招生官介绍会上强调什么,怎么回答问题,校园氛围如何,学生导游是什么样的人,如何介绍校园,与路遇的其他同学如何互动,如何回答问题等,我都在心里做了比较。发现自己对每个学校、每个打了交道的人都写了评语。校园访问,不就是我给每个大学的一个‘面试’吗?”
在过去3年多的时间里,我“面试”了80所大学(见附录)。从开始的懵懵懂懂,按部就班,例行公事,到逐渐有了比较,有了体会,更重要的,有了内心感受,有了总结,有了提炼。也就是说,开始走心,由表及里。对我自己而言,这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也很重视参加每年行业协会的全球大会(美国为主),不仅有更多机会听到不同大学招生人员自己的说法,更重要的是有机会和同行们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角度与看法,让自己的体验更全面、更切实。
每次参观,我都有详细的笔记与评语,其中一部分有机会写下来成为比较完整的文章,有时以为笔记很详尽完整了,但真正落笔写出来其实还需要很多的时间与精力。尤其是有时想法比较多时,如何有效、有序地表达出来,煞费思量。比如关于杜克大学访问那篇,就花了很多的时间和心思。有时在湖边咖啡馆坐了半天,一段话也没挤出来。但慢慢地,想要表达的会逐渐成型,最终完稿往往是几个月后,无数小时的投入。转眼我也写了几十篇文章了,我选出其中一部分集结成书,一共是24篇校园访问记、3篇心得,是希望更多有需要的人可以看到,希望提供不同的视角来看这些学校,希望通过我的个人体验与感受,帮助孩子们拼出更完整的大学形象,兼听则明,做出更合适的选择。这些文字不是数据整合,因为数据可以上网直接查询,这些是我个人的一些体验。当然,这些体验中包含了我自己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包含了我在美读书,职场打拼,中美之间来回穿梭,在美20年生活学习工作的体验与总结与沉淀。而我的体验,本身也是在不断成熟深化的,不仅孩子们在学习成长,我又哪一刻不是在学习成长融会贯通呢?
孙子兵法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访校了解美国高校,是知彼;而了解学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则是知己。只有知己知彼,才有可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成长之路、成长环境。下一步,我希望通过写作,分享我的一些学生的成长实例,他们是如何发现自己,找到合适自己的成长之路,找到并进入适合自己的大学,以及他们入学后的一些成长轨迹。不过下一步毕竟是下一步。让我们先从“知彼”出发。
回到原点
前年回国,父母陪我去姐姐工作的大学图书馆参观,正好有一个关于大学历史的展览,妈妈突然指着镜框里的一个名字叫起来,“这不是爸爸(我外公)的名字吗?”正是。抗战时期,外公一直在当时的中央大学担任国文教授,那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事了。转眼老爸从科研教职上退休也近20年了,他65岁退休。他当年的学生还叫他先老师,但不再有新的学生叫他先老师。这几年来,有更多的学生和他们的家庭开始叫我先老师了。成长的过程中,我从未想象过有一天会有人叫我先老师。刚开始听到时非常不习惯,老爸的称呼怎么可以用来叫我?但逐渐地我也开始心安理得了。如果生活是一个圆,从起点出发,绕了一个大圈,我又回到了原点。但生活又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圆,我所回到的这个原点并不是当初出发的这个点,在认知上,有了不同的高度和厚度。而我画出的这个圈,也不算小,不仅穿越了时间,还穿越了空间。
这是否也是一种传承呢?
先 庆
记于2018年春
美国教育 留学 大学
评分学校校训和官网标语无法真实反映其特色,访校也只能了解其表面。
评分美国教育 留学 大学
评分打算买一本给我弟看
评分学校校训和官网标语无法真实反映其特色,访校也只能了解其表面。
“面试”美国大学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