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崎市定(1901—1995),日本历史学家、汉学家,京都学派史学第二代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曾荣获日本学士院奖和法兰西学院颁发的儒莲奖。宫崎市定对中国史的很多领域,包括社会结构、政治体制、经济形态、权力关系、政府组织等方面均有独到研究。他一生著作颇丰,代表作有《中国史》《科举》《九品官人法研究》《亚洲史概说》等。他的生前著述全部结集为《宫崎市定全集》(共25卷)。
该书对中国的科举制度的起源和作用做了考察,详细介绍了科考中的县试、院试、岁试和科试、乡试、会试、殿试、武举科和制科等各级考试。最后,作者从科举制的理想与现实、落榜者的痛苦与反抗、科举制的终结、科举制的功绩等方面,对科举考试制度进行了全面的评价。
从1905年被奏议废止算起,科举制度告别中国,已经有百余年时间。然而这项推行时间长达1300多年的文官选拔制度,直至今日,仍然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生活。从社会上下对于高考和公务员考试的推崇和重视,到“状元”“金榜题名”“落第”等流行词汇的广泛运用,就足...
评分 评分刚刚到日本来留学的时候,我就钻进了学校的图书馆,想一探日本大学的文献家底。在“国别教育研究·中国教育”类的书架上,我确实见到了非常丰硕的馆藏,既有长年积累下来的统计资料,也不乏一些新近的研究成果,顾明远、潘懋元等国内学术大家的著述也搜罗得大体完备。但我竟然...
评分关于科举的制度说明,以清末为例。主要视角为一个读书人所需要经历的历次考试为线索,说明每次考试的相关情况。
评分一个人人有所知的题材,写得这样让人有所得,很可见作者的功力。看似通篇都是介绍性文字,却总能切到关键处。行文细致生动而不繁琐,如关于乡试的那一章,再辅以那张“南京贡院平面图”,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科举形式上严苛的公平性,以及由此而造成的荒唐性都变得可感可触:考试期间大门不能打开,答题要几天几夜,举子需自带干粮或用砂锅烧饭;若有人意外身亡,尸体得从围墙上抛出去。不过,正如宫崎所言,对已经远去事物的弊端进行指责和谩骂是容易的,但这并不是对历史的真正评价。我们需要在一种更大的视野中看到,中国人在6世纪末就开始探索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公平性的选拔制度,这是了不起的。当然,今天依然存在的“考试地狱”、“终身雇佣制”、教育投入上热衷“个人型负担”以及大学教育趋于形式化等问题,似乎与“科举精神”有着某种关联。
评分宫崎市定这本小书介绍科举如何考试非常详细,他认为科举诞生是皇帝用来对付贵族政治的武器,实现了贵族政治像官僚政治的转变,更重要是实现抑武崇文,减少军队对政治的影响进而促进和平。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公平性。对科举变迁和缺陷分析略少。
评分宫崎老两本《科举》今年都要出了,可以两厢对照阅读~有时日本汉学家真的很好玩,一边能写无比细碎和专精的文章,感觉不要太正经、太正统,但一边也有砺波护《冯道:乱世宰相》、堀敏一《曹操》、宫崎市定《雍正帝》、杉山正明、竺沙雅章的作品~而且几乎都写得举重若轻,虽然很多观点认识早已被翻新,但入门读来,还是相当不错~
评分我理想中的思路:1.官员需要具备哪些素质—2.如何最准确地判断候选人的素质并从中选拔出最优者—3.实际使用的选拔方法的运作方式—4.该选拔方式的准确性,本书集中于描述第三点,论述很细致详尽,但并未举出一份正式考卷以作剖析,给人买椟还珠之感;对科举得失也作了论述,但未有过人之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