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好,出生文学家庭。她将儿时的早熟敏感全部释放在文学、哲学和艺术的阅读上,之后对世界的好奇使其学生时代不断转换学习专业。大学本科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学习电影剧本写作,其间在歌德学院学习德语,研究生从北京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退学后赴英获得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艺术史和苏富比学院艺术商业双硕士。从事过投资收藏和出版,著有《细读文艺复兴》。
杨好带着多元化的视角和知识系统进入文学创作,又在文学中得到释放和救赎。“或许,我在选择了创作的那一刻开始,我就选择了永动的矛盾。”
《黑色小说》是一部冷调长篇小说,采用了双线讲述的结构和章节对比阅读的形式。看似是两个部分,实则通过一个沉迷于作家式的生活、却永远写不出“想要的”小说的青年M的视角,独白式地记录了主人公在现实生活与理想世界之间的纠结、游移、突破、幻灭的过程,这期间他回忆了自己成长过程中经历过的重要的人和事: 充满谎言的邂逅,出走的母亲,似乎一直存在于主人公脑海里的女主角W。。。微缩了青年人与父辈的隔阂,新一代国际移民的身份焦虑,以及极度物化中的人的自我关照。伦敦、北京,这两座极具代表性的都市气味,在主人公这里融合成平庸。书中的人物各自演绎当下的生存状态,让读者从不同角度去拼凑一个时代的人们的精神镜像:飘荡、疏离、破碎。最终他(他们)都以自我救赎式的探险指向当代生存的寓言。
《黑色小说》两个闪光点:一是黑色,二是结构。 像极了英伦的天气,整个小说都是灰蒙蒙的黑色,色调也是冷的可怕。原生家庭的冷,留学生活的冷,还有冷眼旁观的冷,总之,少有阳光。毕竟讲述的主题就是远离中心和自我放逐。黑色恰到好处。 喜欢这个结构。M和W也许是一个人物化...
评分对于《黑色小说》的阅读让我想起荣格阅读《尤利西斯》的情景,荣格为此写了一篇长文《一段独白》。当然我无意将《黑色小说》与《尤利西斯》比较。应该说《黑色小说》并不是人们期待的那种,两个人物似乎是雌雄同体的一个人,而且并沒有可以进展下去的故事,也许是作家有意为之...
评分如同标题,请原谅我真的对这本书没法给好评。 这是我第一次被抽中豆瓣鉴书团,拿到免费的书自然也分外珍惜这个机会,为此在读前还专门搜索了作者的介绍,尤其是当我看到腰封上众多名家又是作序又是推荐,并且还冠以“硬核”“乱序”等字样,老实说我内心还是有很多期待的,又因...
评分《黑色小说》两个闪光点:一是黑色,二是结构。 像极了英伦的天气,整个小说都是灰蒙蒙的黑色,色调也是冷的可怕。原生家庭的冷,留学生活的冷,还有冷眼旁观的冷,总之,少有阳光。毕竟讲述的主题就是远离中心和自我放逐。黑色恰到好处。 喜欢这个结构。M和W也许是一个人物化...
评分十八世纪的英国,雄心壮志的资本主义新贵青年们会有私人教师陪同着,学习老欧洲的语言文化,去进行风俗和艺术品的收藏,可能沿着英吉利海峡一路收获未来的社交圈资本。他们无限歌颂着这一场壮游,期待去认识世界,已经重新看这个世界里面的自己。似乎在这场旅游里,一夜就能长...
没什么写的就别写,极为尴尬。没读到怒涛展开,糊我们一脸文学手法的地方就放弃了
评分没什么写的就别写,极为尴尬。没读到怒涛展开,糊我们一脸文学手法的地方就放弃了
评分这本书买了,看了,不算差,但也绝不好,徒有其表之作。封面封底的推荐像是在看一本诺奖大师的名作,有点过了。事实是,知名东北作家双雪涛最近出了《猎人》,他到现在仍然自称自己是“青年作家”。那么,写这本《黑色小说》的杨好凭什么称自己是作家?
评分“不行动,文学就瘫痪”这也许是杨好的写作态度。这部小说有另类的阅读体验,它不讲述柴米油盐的叙事,它问的是向死而生的人生哲学,乐见于这种新派写作的蓬勃生长。
评分“巴宝莉”“苹果手机”这样的描写真的看起来索然无味,背景设在英国,话题多关于艺术,文学,大概取自于作者直接经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