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頡剛(1893—1980),江蘇蘇州人。我國現代著名曆史學傢,“古史辨”派的主要代錶人物;民俗學傢。筆名有餘毅、銘堅等。
顧頡剛於1913年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20年北京大學本科哲學門畢業。以後留任教於北京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燕京大學、雲南大學、齊魯大學、中央大學、復旦大學、社會教育學院、蘭州大學等,並任北平研究院曆史組主任、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主任主編《中山大學語言曆史研究所周刊》、《燕京學報》、《禹貢半月刊》、《邊疆周刊》、《齊大國學季刊》、《文史雜誌》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主席,第二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四、五屆全國人大代錶。
《漢代學術史略》主要內容:“指示新潮底趨嚮,測定潮勢底遲速”,這十四個大字就赫然寫在人民齣版社創設通告上,成為辦社宗旨。在不同的曆史時期,齣版宗旨的錶述也許有所不同,但宗旨的精髓卻始終未變!無論是在傳播馬列、宣傳真理方麵,還是在繁榮學術、探索未來方麵,人民版圖書都秉承這一宗旨。幾十年來,特彆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人民齣版社齣版瞭大批為世人所公認的精品力作。有的圖書眼光犀利,獨具卓識;有的圖書取材宏富,考索賅博;有的圖書大題小做,簡明精悍。它們引領著當時的思想、理論、學術潮流,一版再版,不僅在當時享譽圖書界,即使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影響。
顧頡剛的疑古態度始終貫徹在《漢代學術史略》這本書中。 我以為,顧頡剛寫這本書的初衷並不在研究漢代學術本身,而是為他懷疑漢代以來的經學的主張來張本。 顧頡剛以一種略帶調侃的語氣,將漢代種種學術思想及其在漢代政治中的影響娓娓道來,對各種掌故多有獨到見解,又時不時...
評分顧先生此書簡明扼要地歸納和概括齣瞭兩漢學術思想史的發展脈絡和重大事件,讀後可使人明晰漢代學術史之大略。另,本書作為顧先生“疑古”思想之産物,隨處可見其關於經學辯僞之論述;特彆是其中關於王莽、劉歆改動“五行災異”的考證,尤為精彩,值得一閱。
評分顧頡剛的疑古態度始終貫徹在《漢代學術史略》這本書中。 我以為,顧頡剛寫這本書的初衷並不在研究漢代學術本身,而是為他懷疑漢代以來的經學的主張來張本。 顧頡剛以一種略帶調侃的語氣,將漢代種種學術思想及其在漢代政治中的影響娓娓道來,對各種掌故多有獨到見解,又時不時...
評分這要從顧頡剛的《中國上古史研究講義》開始說起啊。 《上古》一書,中華書局齣版,材料爬梳是相當的好,見解也絕對是典型的古史辯派。但我並不贊同用曆史真實去很衡量華夏曆史上的“大義真實”。所以我讀此書,大抵是為瞭看他如何整理材料。 顧老搞完瞭上古,再用同樣的方法...
評分顧頡剛的疑古態度始終貫徹在《漢代學術史略》這本書中。 我以為,顧頡剛寫這本書的初衷並不在研究漢代學術本身,而是為他懷疑漢代以來的經學的主張來張本。 顧頡剛以一種略帶調侃的語氣,將漢代種種學術思想及其在漢代政治中的影響娓娓道來,對各種掌故多有獨到見解,又時不時...
頭重腳輕,更應該說是西漢學術史略吧,改瞭的題目秦漢的方士與儒生也不見得有多麼對應。裏麵的觀點被人衝奶寫瞭不少
评分什麼叫深入淺齣,自己精熟瞭纔能寫的這樣明白流暢
评分平易近人的漢代科普書,前期推進很慢,由於對漢代不瞭解,需要一行一行地讀。值得圈畫,可作為基礎儲備的參考書。
评分深入淺齣,真是通讀史料纔能寫成的,但是有些語句讀來還是有些彆扭,關於漢代儒術和黃老之學值得參考
评分內容沒的說,觀點自然是見仁見智,這麼凶狠地疑古必然讓很多人不爽,況且很多隻有仿佛全知全能的結論。但是,整個讀起來挺好玩,過一遍隻要幾個小時,大笑好幾迴,哈哈哈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