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辰,畢業於同濟大學城市規劃專業,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EHESS)博士,法國國傢職業建築師(DPLG)。現任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嚮為城鄉曆史與遺産保護、社區更新與治理。
工人新村,是20世紀50—90年代為國有企業職工集中建造的住宅區,是社會主義城市的重要組成,也是今天上海最具特色的社區類型和城市景觀之一。工人新村的産生、發展、停滯、衰敗與更新,深深地嵌入上海1949年以來的空間發展和社會變革之中。工人新村不僅是一種居住形態,也是一項住房政策、一段社會曆史和一種生活方式。
本書作者於2008—2010年對上海第一個工人新村——曹楊新村,以及其中的居民——勞動模範、先進工作者、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國企改革中的下崗工人、社會變革中的外來務工者等進行近距離的觀察與記錄,通過對新村空間規劃原則、兩代新村工人社會身份建構、居住流動現象的分析以及對新村改造與保護的討論,揭示工人新村從“模範社區”到“紀念地”轉型背後獨特的曆史價值與社會意義。
此書的前4章都寫的好,緊扣主題,有理論、大背景框架,曹陽新村的案例和人物,擺的準確精當。但第5章開始,隻是敘述文革後那代人的遭遇,和‘新村’已經沒有什麼關係瞭。看的齣,作者花瞭很大力氣來調查訪談, 那些內容也新鮮有趣,讓我們窺見市場經濟時期,上海草根民眾有多悲...
評分此書的前4章都寫的好,緊扣主題,有理論、大背景框架,曹陽新村的案例和人物,擺的準確精當。但第5章開始,隻是敘述文革後那代人的遭遇,和‘新村’已經沒有什麼關係瞭。看的齣,作者花瞭很大力氣來調查訪談, 那些內容也新鮮有趣,讓我們窺見市場經濟時期,上海草根民眾有多悲...
評分近十多年來,循著建築的綫索探尋上海的過往,漸已成為一種潮流。花園洋房、公寓住宅、石庫門裏弄……從都市文化研究者到城市曆史愛好者,人們用各自的方式挖掘著這些建築、社區背後的故事,一時間,上述種種仿佛成為上海城市過往的全部。 然而真實的曆史終究並非如此。比如工人...
評分近十多年來,循著建築的綫索探尋上海的過往,漸已成為一種潮流。花園洋房、公寓住宅、石庫門裏弄……從都市文化研究者到城市曆史愛好者,人們用各自的方式挖掘著這些建築、社區背後的故事,一時間,上述種種仿佛成為上海城市過往的全部。 然而真實的曆史終究並非如此。比如工人...
評分此書的前4章都寫的好,緊扣主題,有理論、大背景框架,曹陽新村的案例和人物,擺的準確精當。但第5章開始,隻是敘述文革後那代人的遭遇,和‘新村’已經沒有什麼關係瞭。看的齣,作者花瞭很大力氣來調查訪談, 那些內容也新鮮有趣,讓我們窺見市場經濟時期,上海草根民眾有多悲...
有理論,有深入調查,高質量的博士論文。
评分3星半. 可能期望高瞭些,讀的時候不免稍覺清湯寡水。基礎資料收集比較紮實,數據呈現清晰,但是總覺得缺瞭些味道。第三章可能是作者最本行的,觀感最好,除瞭空間形態與社會關係的討論,還試圖把更多“社會學味道”的分析思路(如國傢-社會關係)之類放進來,用力有些平,後麵身份建構、二代三代和紀念地,乃至總結部分都感覺有些薄瞭。
评分一本頗有意義的社區研究作品,以結構功能主義和列斐伏爾的社會空間理論為主要理論資源,兼用瞭統計分析、個人生活史訪談等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方法,對上海第一個工人新村——曹楊新村的變遷史展開細緻研究。這樣一部作品的問世,對過往佳作集中於近代史階段,而當代研究有份量的作品相對較少的上海研究領域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補充和開拓;對喚起學界和其他各界關注工人群體的曆史貢獻和當下生存狀態,也能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评分難得工科生有這樣的大曆史觀。贊一個。
评分3星半. 可能期望高瞭些,讀的時候不免稍覺清湯寡水。基礎資料收集比較紮實,數據呈現清晰,但是總覺得缺瞭些味道。第三章可能是作者最本行的,觀感最好,除瞭空間形態與社會關係的討論,還試圖把更多“社會學味道”的分析思路(如國傢-社會關係)之類放進來,用力有些平,後麵身份建構、二代三代和紀念地,乃至總結部分都感覺有些薄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