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
1960年4月出生,1983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有《兄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在细雨中呼喊》《第七天》等。作品被翻译成40多种语言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巴西、荷兰、瑞典、挪威、丹麦、芬兰、希腊、俄罗斯、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塞尔维亚、波黑、斯洛文尼亚、阿尔巴尼亚、波兰、罗马尼亚、土耳其、以色列、埃及、科威特、乌兹别克斯坦、蒙古、日本、韩国、越南、泰国、缅甸、印尼和印度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法国文学和艺术骑士勋章(2004年),法国国际信使外国小说奖(2008年),意大利朱塞佩•阿切尔比国际文学奖(2014年),塞尔维亚伊沃•安徳里奇文学奖(2018年)等。
“文学包罗万象,但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人。”
好的文学作品,让我们感受到作品背后的那个人,也因其独特的生命感超越了文化和语言。《我只知道人是什么》是著名作家余华亲自编选的一本最新杂文集。作为当代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代表人物,余华长年受邀世界各国的演讲与活动,他从个人和中国经验出发,打开与世界文坛的交汇,本书正是他近年来所发表的杂文结集。余华充满睿智又真诚分享了他的观察和思考,内容包罗万象,从往事到现实,从自我到时代,既漫谈生活体验,也谈及创作心得,他生动回忆了他和福贵、许三观等笔下人物的相遇,也讲述了走访世界时和勇敢的波兰农民、和意大利精神病院病友的相遇……有时候他们千千万万,有时候他们就像是同一个人。这些对人性宽广与丰富的探究,展现出一位优秀作家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对一切事物理解后的超然,而命运无常中凝练出的一个个故事,不仅连接着我们的过去与未来,也最终指向了所有文学和艺术创作中最根本的力量来源。
.
【编辑推荐】
★ 余华亲自编选杂文集
★ 生命经验的凝结,创作历程的分享,探索人性,照亮内心
★ 平实生动、娓娓道来的现场感,以说故事的方式抵达深刻
★ 一部文学作品的自我生长:余华的成名作《十八岁出门远行》自收入中学语文教材后,多年来学生们对这部作品的创造性阅读令人惊喜, 而同一个文本在教学阅读和文学阅读间的交错兴味也令他深有感触。结合语文教案、名家评论、最初创作构想与如今回看的感受,余华从作家视角阐述了语文和文学之间的联结,以及如何打开两者的秘密通道。
读这本书的感受是,一个只有高中应试语文阅读水平的学生,上了一堂或者一学期大一文学课,教授余华老师非常优秀,让非文学专业的学生想要蹭课的那种优秀。 《语文和文学》这一篇被我贴了标签,以后应该会翻出来多读几遍。这篇文章大概是全书篇幅最长的,主要是收录了很多关于《...
评分我说:“要想成为一个好作家,先要成为一个好读者。” 他又问:“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读者?” 我说:“第一,要去读伟大的作品,不去读平庸的作品。长期读伟大作品的人,趣味和修养就会很高,写作的时候自然会用很高的标准要求自己;长期读平庸作品的人,趣味和修养也会平庸,写...
评分我们可以在生活里,在文学和艺术里寻找出成千上万个例子来解释这句话,无论这些例子是优美的还是粗俗的;是友善和亲切的,还是骂人的脏话和嘲讽的笑话;是颂扬人的美德,还是揭露人的暴行——在暴行施虐之时,人性的光芒总会脱颖而出,虽然有时看上去是微弱的,实质无比强大。 ...
评分 评分演讲集,稍浅。首先是人,然后才是犹太人。人性特别是主体性的重要性
评分其实很多内容在以前的文章或者访谈中多多少少读过听过,但汇聚成一本书,还是有再读一遍的意义。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书在世界那么多国家受到读者欢迎,可作为本国的读者,却还没有拜读过,这应该感到一点羞耻。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互联网的发达,让我们的注意力分散太多,明明可以拿这些时间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不说远了,像余华莫言这类当代还活着的作家的作品都应该读一读,不能总奢望像《三体》一样火到出圈后才去了解,其实这种出圈也只是昙花一现。
评分其实很多内容在以前的文章或者访谈中多多少少读过听过,但汇聚成一本书,还是有再读一遍的意义。最大的感受是作者的书在世界那么多国家受到读者欢迎,可作为本国的读者,却还没有拜读过,这应该感到一点羞耻。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和互联网的发达,让我们的注意力分散太多,明明可以拿这些时间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不说远了,像余华莫言这类当代还活着的作家的作品都应该读一读,不能总奢望像《三体》一样火到出圈后才去了解,其实这种出圈也只是昙花一现。
评分对于文学和阅读,有新的启发
评分如果可以 我也想成为作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