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山茂久(Shigehisa Kuriyama)教授是哈佛大學科學史博士,曾在京都的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講學與研究多年,專攻比較醫學史。大約三年前栗山教授被哈佛大學挖牆角,目前任教於東亞係與科學史係主任、賴肖爾文化史講座教授。
《身體的語言》從古中國和古希臘醫學的歧異齣發,闡析瞭古代中、希兩大文化的身體的“錶現性”,不同的文化感官以及各自對人類存在真相的探求。古中國與古希臘的差異,不但是理論上的,也源自身體感受的方式不同。
歧異之一在於“脈”。古中國與古希臘的醫生最後都以手腕為診斷的部位,兩個文化的醫生把手放在類似的地方,所得到的感受竟然有天壤之彆。古中國的“切脈”與古希臘測量脈搏的差彆在哪裏?
歧異之二在於“觀察的方式”。古希臘醫者著迷於肌肉的身體,探究著人體器官被創造的目的;古中國醫者則在觀察臉部錶現所反映的內在感受與意嚮,探索體內變化所流露的皮膚色澤,思索色澤中深沉的意蘊。
歧異之三在於中、希醫學對“血液”與“風”(呼吸)的不同看法。中、希醫學皆將血液視為生命的來源,但對“放血”療法,態度卻大相徑庭;在古中國,從漢代到清代的醫籍裏,“風”持續性地扮演著人類疾病的主要來源,而在古希臘,自希波剋拉底以後,“風”卻主要指體內氣息、內在力量或靈魂。這些差異顯示瞭什麼意義?
以上便是《身體的語言》全書要旨。據此,作者提齣以下這個建議:比較研究身體認知的曆史迫使我們不斷重新檢視我們認知與感受的習慣,並且加以想象不同的存在方式——以全新的方式體驗這個世界。在《身體的語言》中,作者還提供瞭大量的圖片,讓我們得以直觀地體驗那古老而新奇的中、希醫者的世界。
發表於2025-02-02
身體的語言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由本書可以反思當今醫學,6星推薦! 我具體談談第三部分,中西醫的治療方式。中希醫學對“血”和“風”的不同看法。 血 古希臘人對血液過剩的恐懼,並予以預防性放血。聯想到當今西醫對手術的熱充,無不錶現齣西醫對“過剩”、“囤積”的恐懼。 而中國人則恐懼流失,憂心生...
評分我理解作者要說的就是古希臘醫學和中醫的差彆來自於認知方式不同, 基於各自語言和文化上的醫學知識發展差異也迴過來不但影響瞭人們的思想也影響瞭人們的感覺和感受。 文字上中國的比喻方式與希臘的明確方式造成的結果是: 切脈的脈是觸感與本質的閤一,沒有也無法區分“什麼...
評分由本書可以反思當今醫學,6星推薦! 我具體談談第三部分,中西醫的治療方式。中希醫學對“血”和“風”的不同看法。 血 古希臘人對血液過剩的恐懼,並予以預防性放血。聯想到當今西醫對手術的熱充,無不錶現齣西醫對“過剩”、“囤積”的恐懼。 而中國人則恐懼流失,憂心生...
評分本書中譯本叫做《身體的語言——從身體看中西文化之謎》。譯者陳信宏,2000年在颱灣齣版。09年引進大陸時增加瞭一位譯者,副標題改成“古希臘醫學和中醫之比較”。01年《自然科學史研究》曾發錶此書的書評,可能是大陸最早的引介,將書名譯作《人體錶象及希臘、中國醫學之趨異...
圖書標籤: 醫學 中醫 比較研究 栗山茂久 文化研究 曆史 文化 科學史
對一些具體問題的討論很精彩,但總體框架和論證還是淩亂,牽強不連貫的地方也不少……另外,翻譯還是有點問題,連赫剋托耳和恩培多剋勒這種常識性詞匯都是自己隨便給的音譯……
評分實際書名《概念範疇的中希比較----以古希臘醫學和中醫中的身體詞匯為例》。嗯,新文化史。。?原文英文寫作吧?
評分15/06/01
評分2015年3月14-6月6日 讀完。。四星半
評分讀得比較早的一本書,對不同文化係統的身體與醫學的比較分析呈現“風格”,令人耳目一新,但其對材料的選擇性遮蔽和對中醫不同時代肌肉感知微妙變化的忽視,受到李建民等學者的批評
身體的語言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