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歌苓
生於上海。12歲考入成都軍區,開始為期八年的舞蹈生涯,這段期間她逐漸發現自己對文學創作的喜愛。1986年發表第一部長篇小說。之後赴美留學。1990 年開始在臺灣報刊發表小說。1992年以獲中央日報文學獎的〈少女小漁〉引起文壇和電影界重視。1993至1998年,連續獲得臺灣多項文學大獎。作品被翻譯成英、法、荷、日等多國文字。近年來,開始嘗試直接以英文創作,2006年出版第一本英文小說The Banquet Bug(中譯書名《赴宴者》)。她的作品充滿鮮活的生命力,具有強烈的故事性、畫面性,和鮮明的人物形象。著有《赴宴者》、《穗子物語》、《倒淌河》、《誰家有女初養成》、《草鞋權貴》、《少女小漁》、《第九個寡婦》等。
发表于2024-11-25
小姨多鶴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最近一口气看完了《小姨多鹤》。 写得挺好,严歌苓的笔力已经炉火纯青,写什么都好看。 她写两个女人的命运,一个中国女人,一个日本女人, 中国女人朱小环精乖世故,现实泼辣,但是深明大义, 日本女人竹内多鹤秉性朴实,高贵,精灵而蒙昧。 越写,严歌苓越为朱小环着迷,书的...
评分我出生那一年,中日建交已经过去了十年。十年有多长呢。我现在还清楚的记得2000年12月24日的晚上,我关着灯躺在床上听收音机的情景。床是老式黄木床,四角立了高细的柱子,像是专门为了挂蚊帐设计的——当然那张床上确实挂了一副黑白莫辨的蚊帐。这张床摆在一幢老旧的教工宿舍...
评分 评分蒙昧。天真。 想来,这该是严歌苓喜爱的有关于女子的形容词。 从《扶桑》里的扶桑,到《第九个寡妇》里的葡萄,再到《小姨多鹤》里的多鹤。无一能脱开这般形容。 她们是一色的。直、钝、蛮。偏偏又都深具性感,而这性感,又是她们所不自知的,“生胚子”的性感。 那性感里或者...
图书标签: 严歌苓 女性 日本 小说 嚴歌苓 长篇小说 繁体字 当代的中国作者~
亞洲週刊2008年中文十大小說:
「長期以來,對於日本侵華戰爭,人們耳熟能詳「軍國主義是壞的,日本人民是好的,中日人民友好」。但旅美作家嚴歌苓零八年推出的長篇《小姨多鶴》卻是另番解說。戰後留在中國的日本女性竹內多鶴,被當作發洩「民族恨」的出氣桶,忍受著最不堪的屈辱與痛苦。最驚人的是,中國男主人攜多鶴外出遊玩,就像對待玩膩的寵物那樣,趁機將她拋棄。多鶴像流浪狗似地在外漂泊一個多月才回到家中。多鶴不通中文,但深知遺棄動機中卑劣冷酷的含量。那就是,她多鶴生下的孩子是有價值的,而孩子母親卻可以像垃圾一樣擲掉。多鶴痛徹心屝,大發雷霆。多鶴的人格與人權意識令人起敬。中國知名作家林語堂曾調侃「齊人之福」:想一日不得安寧,請客;想一年不得安寧,修房;想一輩子不得安寧,娶小老婆。但嚴歌苓卻從林語堂的虛言中打撈出時代的痛苦沉澱,那就是,戰爭與動盪的慘烈,以及同樣慘烈的人性掙扎。」
2009.04.26 中時:嚴歌苓離台前演講:為講故事活著(點選可看相關閱讀)
2008年度十大圖書《小姨多鶴》(點選可看相關閱讀)
《小姨多鶴》導演安建:我沉醉於溫情〈點選可見相關閱讀〉
張儉的快樂在小環那兒,舒適卻在多鶴這裡
快樂單純的中國東北家庭張家,二兒子張儉的太太小環,因受到日本兵的驚嚇而流產,從此無法生育。十六歲日本滿洲國少女多鶴,因國敗家亡,被人口販子賣到張家當成生育工具。在時代和命運捉弄下,張儉、小環、多鶴無奈的組成了家庭。外人總覺得這個家「怪怪的」,他們三人就在這「怪怪的」雰圍下,彼此牽絆糾葛了一生,並且深深影響他們的下一代——張儉和多鶴的子女!
嚴歌苓說故事的能力,媲美日本大文豪谷崎潤一郎。沒有華麗的詞藻,感覺相當平易近人。情節的安排,有如精彩的連續劇,穿插一些虛構枝節,高潮迭起,讓人不忍釋手。——林水福
《小姨多鶴》是兩個女人的故事。多鶴與小環,是「國仇」、是「家恨」,卻在「女性」與「母性」的基礎上,泯滅了難堪與醜惡的界線,正是這部小說「好看」的地方。——黃雅歆
一如《扶桑》如《金陵十三钗》,严歌苓,永远写那时候的中国女人,隐忍、大爱,无畏,令人震撼。
评分严歌苓的人物刻画很赞,由浅入深,一个朱小环活脱脱的就落在了眼前,以至于读完整本书最念念不忘的人物就是她。她的撒泼,她的醋意,她的懒,她的隐忍,她的乐观,她的凑合,她的嘻笑怒骂,她的小聪明,她的爱,她的勤劳……不同时期不同环境的她构成了一个一个最好的朱小环。所有人中最让我读不懂的是大孩,他是三个孩子中唯一身上的没有一点与张俭、多鹤、小环相似的,而且他所有的所有特征也是与张俭、多鹤与小环相反的,反倒及其符合一个时代所有劣根性的集合,时代的印记如此鲜明,可恶至极。
评分两个女人共同深爱着那个骆驼一样眼神的憨厚男人,值得认识的一段感情。
评分我原以为严歌苓的小说只是局限在一个小时代中的一个小片断;直到我读完这本书。
评分很好看..................
小姨多鶴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