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ert Storr is Rosalie Solow Professor of Modern Art at the Institute of Fine Arts, New York University. Formerly Senior Curator at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in 2004 he curated the 5th SITE Sante Fe Biennial in New Mexico. Storr was a contributing author to Phaidon's Raymond Pettibon (2003), Alex Katz (2006) and Robert Mangold (2000).
Paulo Herkenhoff is an independent curator and critic based in Rio de Janeiro. Formerly adjunct Curator in the Department of Painting and Sculpture at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Herkenhoff was Artistic Director of the 24th Bienal de Sao Paulo (1999) and Curator of the Brazilian Pavilion of the 47th Venice Biennale (1997).
Allan Schwartzman is an independent art critic who often contributes to The New York Times as well as many other journals and newspapers. Schwartzman is a longtime follower of Bourgeois' work.
Louise Bourgeois 路易丝·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是至今健在的享有世界声誉的女性艺术家之一,而且她的名望随着岁月的流逝还在不断增长。很少有人直到90岁时还能保持如此旺盛的创造力,她的存在本身就演绎了一段生命的奇迹。作为一位走过世纪的当红老太太,通过她的艺术,我们清晰可见的是整个现代艺术所走过的探索历程以及对人性主题深沉而持久的关怀。
1993年英国BBC国家电视广播公司要为82岁的路易丝·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拍摄艺术家生活纪录片,刚一开镜,布尔乔亚就把一群工作人员吓得魂飞魄散。她拿起一只花瓶往地上一砸,一脸怒气地说不想拍此片,然后举起一个写着“不准入内”的牌子,在镜头前抗议。导演尼格·芬奇(Nigel Finch)与艺术家一再沟通,并约法三章只拍摄经过布尔乔亚允许的画面,片子才终于顺利拍成,而这部影片也成为描绘这位传奇艺术家的经典力作。
看来路易丝·布尔乔亚是如此保护着自己的“私有领域”,不准任何人跨越雷池一步,但是检视她历来的艺术创作,却又不得不惊讶于她是如此毫无掩饰地解剖自己的私密,完全赤裸地摊在阳光下供世人议论。她自残式地挖掘童年经验以及与父亲之间爱欲与仇恨的交织,将梦魇似的骚动与不安反映在她的作品当中。
源于发泄的创作
路易丝·布尔乔亚,1911年出生于法国巴黎,童年时期就看见父亲将情妇接到家中同住,而母亲的一味隐忍让她感受到沉浸在悲痛中的情绪,让她的童年经验一直处于焦虑和不安的状态中。1932年,她的母亲过世,21岁的路易丝·布尔乔亚进入大学,开始她专攻数学专业,旋即则因兴趣而转向艺术领域继续学业。
1938年,路易丝·布尔乔亚与美国艺术史家罗伯特·哥德瓦特(Robert Goldwater)移居美国,她追寻着母亲的温柔特质,渴望宁静而平和的家庭生活。最初几年布尔乔亚将绘画当作艺术创作的主要表现方式,但是后来她越来越感觉到,平面绘画不能真正将内心积压的情绪完整地表达,因而转向雕塑的创作,她说:“为了完全表达我对这个家庭不能容忍的极限,我必须选择一个形式发泄心中的焦虑,并且可以不断改变、毁灭并重生。”
1949年经由杜象(Marcel Duchamp)的鼓励,她在纽约举办第一次个展,从此之后布尔乔亚不断地以新的材质与形式发展自己的艺术语言,人体雕塑转化成如同建筑或仅是简单的几何图形,有时甚至只是抽象的型态。
布尔乔亚从此在艺术界逐渐成名。1982年,纽约现代美术馆为她举办大型的回顾展之后,她的作品震撼了欧洲评论界,自此在世界各地展出不断,并获无数荣誉与大奖。比如1989年在德国法兰克福举行欧洲第一次回顾展;1992年第九届德国卡塞尔文件展中展出,作品随即被法国巴黎现代美术馆收藏;1993年代表美国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以及里昂双年展;1996年参加第23届圣保罗双年展;1999年获得威尼斯双年展金狮奖荣耀;2003年获得了本年度的沃尔夫基金奖等等。在长期的创作生涯里,她的艺术标志着当代美学观念与创作形式的创新革命。
超现实主义的作品
从表现形式和内涵分析,路易丝·布尔乔亚是属于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家,她的作品充满了象征意义。母亲的缝纫机与针线、女性的贴身内衣裤或是男性的身体都成为她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但她又不同于传统的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将“象征”当作是超脱于现实世界的工具,她说:“藉由象征,人们可以有更深层的意识性的沟通。但是你也必须明了一件事,象征就是象征,它不是血肉的交流。”她将自己丰富的内心情感用完全个人的方式表达,展现出来的却是人类的欲望和疏离、死亡与恐惧,所以在她的装置空间里,我们可以感受到病态的沮丧和排解这种沮丧的幽默感。
路易丝·布尔乔亚真正举世闻名是在上世纪70年代。她曾说过:“对于我来说,雕塑就是躯体的再现,我的躯体就是我雕塑的本质。”她构想由男性生殖器,胎盘和乳头组成的混合体,时而形象时而抽象。(Cumul I,1968)(其作品堆积I)巨型蜘蛛雕塑,梦境呓语般的建筑结构是她代表性作品中最出名的作品。90年代初,这位年过八旬的女艺术家把欲望的复杂性和持久性充分表现于雕塑中,作品体积越来越大。
1990年以后,路易丝·布尔乔亚的作品达到成熟的境界。以“密室”为题的一系列雕塑作品为例,每间密室都代表着不同形式的痛苦与恐惧,身体上的、感情上的、心理上的、精神上的与理性的……观者对于每间密室有一种偷窥的乐趣,而这些密室又刺激着人们的感官与记忆。
童年的成长记忆一直是布尔乔亚创作的灵感来源,但是她认为缅怀过去或沉浸在回忆中都只是在浪费生命,然而如果这些情感自己跑回来找你,那就是最真的感情,因此她的所有作品几乎可以称为是她自传中的一页。
对大多数人而言,布尔乔亚是神秘的;但对布尔乔亚来说,她的艺术就是要使人们看到理由——这也是她的格言“Making people see reason”。
[编辑本段]主要作品
大屋子的秘密回忆
路易丝•布尔乔亚出生于巴黎一个富有的地毯商人家庭:“我妈妈爱上了我爸爸,爸爸是一个花心的坏男人。他们开始恋爱,但没有结婚,他们同居,有了一个孩子。一个女孩,不幸的是,她死了。于是他们又生了下一个孩子,老天爷,仍然是个女孩!于是他们接着生,还是个女孩,并给她取名叫作Louise……那就是我。你们能明白当我降临的时候,洇染在家里每一个角落的那种深度绝望的气氛吗?我真诚地为我不是一个男孩而向我的母亲道歉 …… 后来,我的弟弟终于出生了,当然。”
在弟弟出生之后,他们举家从巴黎圣日耳曼大道搬至Choisy-le-Roy乡下大别墅。就在那个大房子里,在孩子们悲伤的眼神中、在患重病的母亲的允许下,又住进了父亲的情人Sadie小姐。她教Louise英文,但她也失去了这个女孩的信任——“我做作品的动机,来自与Sadie面对面时的那种负面复仇情绪。事实上,我是赌气着去完成工作的。”于是,这间童年的大屋子在1992年的时候被Louise做成了模型,进而依据在脑海中残留了半个多世纪的回忆与想像,大型装置系列 —— cell(密室)脱胎完成。很多扇门被Louise拼成了墙,把一个个单元空间单独地割裂开来,并放置在一起。这五个独立的空间分别述说着五个黑暗的记忆片断:属于父母的密室里摆着一张红色的床,暗示着谋杀,而那面床前的椭圆大镜子则揭露了偷窥;金属蜘蛛环抱着巨大的铁笼,那是母亲在竭尽全力地保护幼小的她;透过半掩的玻璃门,泛黄的白裙子被挂在动物白骨做成的衣架上,既没有朝气也不腐烂;在另一个密室的外围有一行小字——“艺术是心灵健康的保证”,里面则挂有巨大的黑色男士衬衫;瓶瓶罐罐被悬在一张单人小铁床的上方,在那些透明的容器里,她的眼泪、痛楚、欢乐和恐惧被不停蒸发。
五年之后,路易丝把自己对这间乡下“大牢房”的恐惧表达到了巅峰 —— 大型装置“危险的过道”。此时的她,眼光如同一个男人那般理智,对细节拿捏准确:把无数破旧的木椅子挂到天花板上,往玻璃气球里填塞动物碎骨,把家具摆放得如刑具一般。她不再抒情,她冷眼旁观着自己荒谬的童年乐园。
run away女孩
母亲病故的那一年,路易丝自杀未遂,也开始接触艺术。她在巴黎美院和一些小工作室里学习画画。有一天,老师看到她的画,随即拿起一根木头挂在楼梯上,木头就自己转动了起来。老师对Louise说:“我不明白你为什么选择画画,你应该去做雕塑。你看,这根木头被这么挂起来,即是雕塑。”受此启发,她去了意大利,在木头和大理石上欢快地找到了自己的艺术表达语言;再后来,她遇到了美国艺术评论家罗伯特•葛瓦特(Robert Goldwater)。于是她决定把自己嫁给他——那预示着生活从此将从大西洋的彼岸开始——她终于得以逃离那间巴黎乡下的大屋子。
可刚到美国的那些年头,等待她的只有沉默。她拥有一个享有名望的丈夫,却背负着逃离法国的负罪感。为此,她领养了一个法国孤儿——“我一定要从法国带走些什么东西放在我的身边,而一个法国孩子的眼睛给了我这份缺失的安全感。”
这之后,她开始在栖身的寓所顶层进行创作,并与一些居住在美国的法国艺术家保持着亲密接触。藉着对法国的温柔思念,她开了自己的第一个雕塑展,而那些最初的木头雕塑呆板而单调,细而长,不难看出贾科梅蒂或者布朗库西的风格。她给它们取名为“人”。一直到1960年代,她的雕塑才展现出形态的层出不穷与独特性,以其“柔软的风景”为代表:大理石的圆球弯曲而油滑,令我仿佛看到了一些正在沉睡的生命潜伏着的膨胀与苏醒,力量无声地迸发。路易丝给这些石头编了一些小故事——一个如无头袋鼠般的石头,被叫做“对大自然的学习”,散发着母性的气息;另外一个石头则被称为“家里的女人”;而我特别情有独衷的则是一个其上满布圆球的不规则石头,Louise说其灵感来自于幼年时在那间乡下大屋子里玩的捉迷藏游戏——啊哈,又是那间大屋子。
身在异国的日子仿佛一切太平,她诞下了两个儿子。他们跟她的姓,让•路易丝•布尔乔亚(Jean Louis Bourgeois)和阿兰•布尔乔亚(Alain Bourgeois)是她割舍不下的法国情怀,悲伤乡愁的血脉延续。
70岁才到来的黄金时代
在父亲病故、丈夫猝死之后,所有关于那间乡下大屋子的恐惧终于再一次地袭击了时已年届70岁的路易斯•布尔乔亚;而与之相辅相承的,贮藏于她体内的真实创作力量也在这个时期大肆爆发了。一边,她想要永远地跟法兰西说再见,改换国籍,以美国人的身份参加了二届威尼斯双年展;另一边,她的作品开始变得肆无忌惮,那个红色的家庭餐桌曾被艺术评论家认为是最为暴力而恐惧的作品。路易丝重新用回早期素描里的红色,她翻开抽屉里少女时代的日记本,上面是用红墨水笔迹反复记录的诳言和咒语:红色是血的颜色。红色是痛的颜色。红色是暴力的颜色。红色是危险的颜色。红色是害羞的颜色。红色是嫉妒的颜色。红色是批评的颜色。红色是重审的颜色 ……
她的作品开始更关注人物命运和人性主题,从外在来看,那些金属尖锐的雕塑变得悲伤而暴力——路易斯•布尔乔抱着巨大的阳具fillette,狰狞地微笑,这张照片简直成了艺术家的代表肖像。那些温柔版本的fillette也性别模糊,被细绳冰冷地悬挂角落。一只兔子被刨膛破肚。一只眼睛脱离身体。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孤独的老太太内心深处的不安与恐怖,尘封的回忆突然苏醒,多舛的命运和无常的人性开始显山露水。
她仍然在那创作个展的最后一部分是一些布料缝制的娃娃,它们同样通体透红,既暗示着死亡也意味着生命。路易丝把小一点的布偶缝在大一点的布偶身上,那隐喻着孩子与母亲的关系,介于连接与分离之间的微妙状态:不要抛弃我,别让我离开你的子宫。路易丝也把自己的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做成了布娃娃,他们相互拥抱在一起,没有性别,一个身体两个头,互相亲吻,生命短暂的温暖被停摆了。
走出展厅,我在那一长廊的黑白照片前做最后的驻足停留。从路易斯•布尔乔亚刚出生,到在地毯行做买卖的父母,到那间神秘的乡下大屋子,到runaway至美国,结婚,生子,父亲的情人,她的丈夫,她的三个孩子…… 每个时刻、每个她生命中经历过的重要人物,都用一张张黑白照片来记载。这对她这一生的回顾,一直追溯了一个世纪,直到2008年最近的那张照片上,Louise已经老得不行了,可她身穿最时髦的白色T恤衫,上面印着当代艺术界所有名人的抬头。
如果与岁月的渐长相呼应的,是艺术表达方式的返朴归真,技巧与目的大隐隐于无形;那么路易斯•布尔乔亚以她自身及其作品对此进行了最勇敢的实践。她老了,记忆开始衰退;她不知道周围发生过些什么,她也不知道周围在发生着些什么;如果有人好心地告诉她、提醒她,她兴高采烈地呼应着然后马上遗忘。她很快就97岁了,不再需要空间来记忆有关这个二十一世纪的无聊细节,她的空间已经被童年的回忆牢牢占据了,甚或那根本已不是回忆,而只是她的想像。
从来没有一个艺术家,把自己的一生如此直白勇敢地展示给世人,她带给我们人性在命运改变中的深刻思考,她被称作一代偶像!你可以说她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但她一向如此,独来独往,她说她是女性主义者可从来不见她参与任何女性主义的时髦活动。她的年代经历了印象派的腾飞、极简主义的流行,可她却不属于任何一个流派,她一直走在艺术之巅,却绝对独立于流行之外。
来源于百度百科
发表于2024-11-09
Louise bourgeois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图书标签: 艺术 画册 louise bourgeois 艺术/艺术史
Louise Bourgeois
A celebration of the extraordinary sculptor and her pioneering sculptures and drawings.Survey by Robert Storr, Interview by Paulo Herkenhoff (with Thyrza Goodeve), Focus by Allan Schwartzman, Artist's Choice text by Françoise Sagan, Writings by Louise Bourgeois
Born in Paris, Louise Bourgeois (b.1911) is an extraordinarily influential sculptor equally admired for her intimate drawings and her highly personal writings
Her career spans some 70 years and touches upon such key movements as Surrealism, Abstract Expressionism and Feminism; after a lifetime of little artistic recognition, Bourgeois now enjoys cult status
Themes such as the Other, the feminine and the masculine, and the body – as well as her own specific biography – spin a tangled and intense life-long body of work
The Interview offers a rare glimpse into the mind of this notoriously reclusive artist
One of the century's most distinguished artists, Louise Bourgeois is an utterly unique figure. Born in Paris in 1911, Bourgeois spent most of her career receiving little recognition from the art community. She has worked closely to many of the century's key artistic moments, from Surrealism to Abstract Expressionism to feminist art, and yet she remains distinct from all of them. An extraordinarily influential sculptor, she has worked, often experimentally, with materials varying from alabaster, plaster, latex, bronze and marble. Bourgeois is equally admired for her intimate drawings, often combining fragments of text, and her highly personal writings, which often address her long and complex life story. With the backdrop of a conflicted and sexually complicated family upbringing, her struggles as an artist in a world reserved for men, as well as her experiences as a mother, the subject of her work is as broad as the materials in which she expresses them. As a figure of outstanding significance in contemporary art, her stature has been recognized by such awards as the American National Medal of the Arts (1991), the French Grand Prix National de Sculpture (1991) and the Venice Biennale's Golden Lion Prize (1999), among others.
Critic Paulo Herkenhoff (with Thyra Goodeve) has been in discussion with Bourgeois for many years. Topics in their Interview range from her troubled relationship with her father, to men's fashions, to her recollections of Marcel Duchamp, whom she knew personally. Critic and curator Robert Storr's Survey chronicles the unique trajectory of Bourgeois' work and life from a highly personal point of view. In his Focus, critic Allan Schwartzman concentrates on Cell (You Better Grow Up) (1993), an intense cage-like space. For her Artist's Choice Bourgeois has selected extracts from the novel Bonjour Tristesse (1954) by Francoise Sagan, whose story about a young girl's response to her father's amorous relationships parallels to some degree the artist's own childhood experiences. The Artist's Writings include an early text, 'The Puritan', from 1947, alongside discussions of her own work, autobiographical writings and artist's projects.
今天自己又跑去伦敦仔细品了一遍,别说我是唯心,因为这个世界只有感官世界对我们还是完完全全诚实的,所以我只愿意相信它们,当我渴了,那我一定是渴了,当我认为我想扎起头发,那么那一天披下头发也是不合理的,当我喜欢什么的时候,那就诚实地沉醉进去,当我感觉受到欺骗和玩弄时,那我也相信并远离,诚实的面对自己的感受,反复思考自己的欲望和行为的动机,这已经是活着所带来最后的享受了
评分艺术家interview最有意思的一个
评分艺术家interview最有意思的一个
评分艺术家interview最有意思的一个
评分艺术家interview最有意思的一个
Louise bourgeois 2024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