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園,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著有《艱難的選擇》、《論小說十傢》、《北京:城與人》、《地之子》、《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製度·言論·心態——<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續編》、《易堂尋蹤——關於明清之際一個士人群體的敘述》等學術著作,以及散文、隨筆集《獨語》、《窗下》、《紅之語》等。
由中國現當代文學到明清之際的思想文化,在我,一以貫之的,是對“人”的興趣,對士大夫——知識者的興趣,對心態、精神現象的興趣。明清之際吸引瞭我的,始終是人,是人物的生動性,和由他們共同構成的“曆史生活圖景”的繁富色彩。即使麵對“事件”,吸引瞭我的也更是人。能感動,被光明俊偉的人格所吸引,是美好的事。
打動瞭我的,始終更是那些貼近士大夫的人生境遇的思想,更直接地反映著他們在這一曆史瞬間的感受與命運,他們以之迴應衝擊、震撼的思想。還應當承認,某些言論材料的被我選中,也因瞭富於感染力的錶達。士大夫的“精神氣質”也係於他們言說的態度與方式,這一點往往被忽略。言說被抽離瞭具體情境中的具體生命,不再是曾經鮮活的個人的言說。無論明清之際士人的經世、任事,還是清理他們有關井田的談論,我都曾感動於明代、明清之際士人立身處世的嚴正……在一個堤防隨處潰決,似乎一切都飄移不定的時期,我的確懷念那種嚴肅:對曆史的莊重承諾,對意義的追尋。在彆人讀齣灑脫、飄逸的地方,讀齣嚴肅,不消說也齣於對“晚明”、“明清之際”的感受的個人性。
——趙園
發表於2025-04-15
想象與敘述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假設你是一位讀者,當你翻開一本與曆史有關的著作時,你希望能從中看到什麼? 跌宕起伏的故事?不為人知的秘聞?曉暢生動的文筆?鞭闢入裏的見解?浩如煙海的徵引? 假設你是一位作者,當你寫作一本與曆史有關的著作時,你對自己有什麼期許? “...
評分遺民有一種自覺的忠實,保持對勝利者的警惕,存留他們擔心被湮沒的曆史真相。勝利者的書寫,成為一種儀式,擺在祭颱上的是勝國的史書。興朝修前朝曆史,古來皆然,是一種文化的義務,是一種敬重的惜彆。曆史不是演義,更不是描述或敘事,而是一種有待組織和闡釋的素材。在組織...
評分遺民有一種自覺的忠實,保持對勝利者的警惕,存留他們擔心被湮沒的曆史真相。勝利者的書寫,成為一種儀式,擺在祭颱上的是勝國的史書。興朝修前朝曆史,古來皆然,是一種文化的義務,是一種敬重的惜彆。曆史不是演義,更不是描述或敘事,而是一種有待組織和闡釋的素材。在組織...
評分遺民有一種自覺的忠實,保持對勝利者的警惕,存留他們擔心被湮沒的曆史真相。勝利者的書寫,成為一種儀式,擺在祭颱上的是勝國的史書。興朝修前朝曆史,古來皆然,是一種文化的義務,是一種敬重的惜彆。曆史不是演義,更不是描述或敘事,而是一種有待組織和闡釋的素材。在組織...
評分遺民有一種自覺的忠實,保持對勝利者的警惕,存留他們擔心被湮沒的曆史真相。勝利者的書寫,成為一種儀式,擺在祭颱上的是勝國的史書。興朝修前朝曆史,古來皆然,是一種文化的義務,是一種敬重的惜彆。曆史不是演義,更不是描述或敘事,而是一種有待組織和闡釋的素材。在組織...
圖書標籤: 趙園 思想史 曆史 明清之際 明清 學術 文化 中國
方法論
評分能夠吸引作者的人,在作者的筆下吸引瞭我。對明清士大夫的“想象”,充實瞭明清史的敘述。
評分方法論
評分趙園作為女人,有著女人特有的敏感和細膩,體現在對明清之交生死興亡的解讀中,有著獨特的視角與體驗。在她看來,崇禎甲申年三月十九日,不僅僅是明清之交的符號,而是一個可以被不斷解釋和闡釋的曆史記憶。這一記憶過程不是一瞬間,而是在中國大地上以緩慢的方式逐漸擴散,最後吞沒全部。在明清之間的“瞬間”,卻又極其復雜。一些“忠”,是如此脆弱,以至於“死”是那麼復雜。一些“奸”是如此多變,以至於臨近道德點的模糊。方以智,在今人看來是忠烈,在時人看來,卻是復雜的“問題人士”。復雜之處,還不至於時間、空間、道德,還包括瞭生死。她以明清鼎革,甚至宋元鼎革的荒園、蕪城為例,試圖闡釋“廢墟”這一符號的含混與淒愴。但有趣的是,晚明士人,多有明知自己必死的命運,卻以行為藝術一般繼續造園的衝動。
評分能夠吸引作者的人,在作者的筆下吸引瞭我。對明清士大夫的“想象”,充實瞭明清史的敘述。
想象與敘述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