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1911-2009),山東臨清人。1934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外語係,翌年作為清華大學與德國的交換研究生赴德國哥廷根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獲哲學博士學位。1946年迴國在北京大學東方語言係任教授,曾任北大副校長、南亞研究所所長、中國史學會常務理事等職。對印度古代語言、印度古典文學、印度佛教史以及中印文化關係等方麵有精深研究,著作頗豐,有《中印文化關係史論叢》、《羅摩衍那安探》、《今譯》(閤著),譯有《沙恭達羅》、《五捲書》、《羅摩衍那》等。
《牛棚雜憶》是季羨林親曆“文化大革命”的紀實文章,本次所收以排印本(中共中央黨校齣版社,2005年)為底本,核以手稿本(中國言實齣版社,2006年)。
曆史給人的唯一教訓,就是人們從未在曆史中吸取過任何教訓 《牛棚雜憶》這本書記錄的是一個瘋狂的年代,一位還有呼吸,有良知的知識分子的辛酸淚,心頭血。讀這本書時,我不由自主聯想起瞭另一部記錄著瘋狂的社會的書,《1984》。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量。僅僅因...
評分我讀的季羨林的第一本書就是《留德十年》,彼時我也在德國,看完纔知道偉大的人物之所以那麼偉大,不僅僅是他的作品,還有那不屈不撓的毅力,不卑不吭的人格。留德十年裏隻記得他二戰期間又在挨餓,但是那麼艱苦的環境下他不知道哪裏弄來瞭糖,麵和雞蛋。這麼珍貴的東西他沒有...
評分我讀的季羨林的第一本書就是《留德十年》,彼時我也在德國,看完纔知道偉大的人物之所以那麼偉大,不僅僅是他的作品,還有那不屈不撓的毅力,不卑不吭的人格。留德十年裏隻記得他二戰期間又在挨餓,但是那麼艱苦的環境下他不知道哪裏弄來瞭糖,麵和雞蛋。這麼珍貴的東西他沒有...
評分寂寞無處不在,唯一這一刻,我留住瞭自己 之前未曾拜讀過這一位經曆瞭1911-2009近百年的世紀老人-季老的作品,多是怕自己理解不瞭他那溫厚的筆墨,那哲學傢的豁達思想,那“非人”的摺磨過去,怕自己會隔著紙張也受不住那般情景,而今,在自己特彆想要瞭解那十年的始末之時,有...
評分讀季羨林先生的牛棚雜憶,是抱著對文革的窺探心理。書後記中季先生對青年一代不識文革為何物,錶達瞭擔憂曆史的斷裂與遺忘,這樣的擔憂現在早已成為事實。而在這個神奇的文字大國,文革這一紅色的瘋狂曆史,也已不過是一個特殊的曆史標記——青年一代已經有瞭不斷去中化的成長...
政治鬥爭不講情麵,吃人的那十年沒有人敢提及,從不正視或反省,後遺病癥殘留至今。沒有道德底綫、浮誇、拜金、唯利、舉國沒有誠信。根源一直都在,隨時可以捲土重來。
评分還記得前幾年那些砸日本車的嗎,中國人,隻要給瞭他們機會,大部分人都是會很壞的。而且極其易煽動,並極其享受集體狂歡。
评分看完《留德十年》再看這個,心胸突然感覺小瞭不止一圈,其實錯不在書,而在讀書之人
评分不太喜歡這種風格的諷刺 酸吧啦嘰的…
评分真他媽混蛋的十年浩劫和整人歲月。人怎麼可以壞到這個程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