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美術(捲9):消費文化的藝術鏡像》內容簡介:17世紀以後,在歐洲實證主義風靡一時,推進瞭實驗科學的發展,科學與技術的發現與發明層齣不窮,改變瞭人類對自然的認識,同時亦改變瞭人類在自然界的位置。隨後在英國發端的工業革命逐漸成為曆史的大趨勢,並相繼産生瞭機械化與自動化的生産方式,逐步替代瞭傳統的手工勞作,開創瞭標準化與批量化的時代,極大地提升瞭生産力,實現瞭傳統意義上無法想象的物質的空前豐富,最終催生瞭平民社會。三百餘年來,這一進程不僅未曾停止,而且始終處於加速運轉的狀態,終於迎來瞭以消費為主導的社會。今天看來,這一趨勢已經難以逆轉瞭,因其背後推演這一社會特徵的製度格局已經根深蒂固,幾乎所有國傢都已被捲入這一漩渦之中,國傢與國傢之間的利益博弈有意無意問成為消費膨脹的最大推力。消費已經近於一種信仰,無所不在,使人類社會享受其成果的同時亦遭遇瞭殃及生存安全的危機。
最顯性的危機是對生態的破壞,這包括對大氣、土壤、水的汙染和對不可再生資源的掠奪性開采。早在20世紀50年代,羅馬俱樂部即已對此提齣警告,如今這已成為人類社會的共識。但是半個世紀過去瞭,這一形勢並未得以遏製,《京都議定書》等一係列相應協議、法規也未能對改變這一形勢産生決定性的影響,人們仍然深陷於利益角逐的危害之中。
危機的另一方麵是隱性的,但其對人們心智的侵蝕也許更為深重,它摧毀瞭人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價值係統,破壞瞭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作為命運共同體的價值規則,使人們遠離崇高,沉迷浮華,眷戀眼前,漠視未來,在樸實與尊嚴麵前變得木訥與遲疑,不再仰望星空追溯人生的終極意義,人們的心靈或因此而陷入永無好奇心的寂寥。也許這一切太過於危言聳聽瞭,曆史的經驗告訴我們,愈漸趨於閤理是人類社會演進過程中的基本秩序,但是人們還是希望其危害結束得愈早愈好,因為其危害延續得愈久,人類社會為之付齣的代價愈大。
藝術亦被裹挾在這樣的曆史情景之中。“藝術的終結”,“藝術日常化、生活化”,“人人都是藝術傢”等觀念的濫觴都是這一情景的衍生結果,當然藝術是不會終結的,藝術的日常化、生活化則決定於對藝術的理解,而不決定於藝術存在的現實,至於人人都是藝術傢則在事實上無異於對社會層麵藝術生成與存在機製的誤讀。一個平等的社會並不意味著價值權重的均質化,一切事物就其存在的現實而言,都不可避免地會有高低輕重的差異,這些差異本身亦即事物的是非,即使果真有人人都是藝術傢的時代,到那時亦一定會有較好的藝術和比較一般的藝術的區彆,而對是與非的判斷則決定著人類的命運。
發表於2024-12-27
清華美術(捲9)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圖書標籤: 文化
清華美術(捲9) 2024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