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香港作家陈宁向法国作家雷蒙•格诺(Raymond Queneau)的致敬之作。这位法国老先生在听完巴赫的赋格曲后,把音乐变奏的概念移植至文字,一则小故事可以幻化成九十九种不同的叙事风格。陈宁被格诺的文字迷倒,遥借此实验精神,延续风格的变奏,在方块文字里述说一则又一则生活小故事。
这一则则小故事或发生在香港、巴黎、台北、伦敦、上海……或抒写任何她感到兴趣的领域:音乐、文学、电影、饮食、感官……作者游离于时光隧道,不停转移视点,不断回溯记忆与经验,剪辑那些过往的韶光掠影,用典雅精致的文字,写出她这些年来的人生历练与漫游体会。
曾经听过,香港是文化的沙漠。 可是最近几年香港的作家作品大举进攻内地。 是我们以前不了解香港,还是内地的读者换了口味呢。我不想说谁比谁有文化之类的话。因为本就无法比较。
评分 评分呵呵刚刚拍下来, 还是安静品味读者的心境吧, 也许经历才会感悟。。。共鸣吧。。。 我只想体味一下别样的生活才想读。。。 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南方周末》相关转载的吸引呵呵。。。安静等着书到,细细品读喽
评分生命就是这样去而返回,去而返回,在不知不觉中,人亦渐渐苍老,欢庆的来去已经牵动不起激情的感觉。最幸福的状态,也许只是默默望着眼前一闪一灭的灯光,沉醉在已消失的旋转木马欢乐时光里。 —《消失的旋转木马》 某一日在浙图,不经意瞥见陈宁的《风格练习》,一本我放在...
评分陈宁《风格练习》“不同的模式”:与人交往常常用不同的口吻,因为还停留在初中或高中水平。“不同的语言”:与友人一块用国语交谈,突然间妈妈打来了电话,用家乡话,像欧巴桑。一种语言有一种语速,一种模拟不出的情感。 陈宁《风格练习》 《似曾相识》 思辨机制。当我们思...
陈宁写电影《迷途之家》,“有一幕,有女歌迷把手伸进他的车子索签名,鲍勃发了神经死也不肯签,女子愈坚持,他也愈坚持。”看到这里笑死了,放在p身上,就变成“有一次,有女歌迷逼他唱《湿湿的梦》,p发了神经死也不肯唱,女子愈坚持,他也愈坚持。”
评分很淡亦不夺目的小文。漂泊与乡愁。城市万象。
评分形式大于内容
评分是呀,悠然的看看这个世界。
评分最近偏好这类杂文。读了刘瑜又读了陈宁。都是巴黎纽约到处生活的人,又都是视野广阔心思细腻的人。刘瑜的字犀利且富有想象,而陈宁的则是温柔亲和的揭示生活的发现。都是让人有所受益的文字,阅读真不是件坏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