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立人,先後就讀於香港信義宗神學院、丹麥奧鬍斯大學(Aarhus University)、蘇格蘭聖安德烈大學(University of St. Andrews)和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獲格拉斯哥大學哲學博士學位。現為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副教授,任教範圍包括宗教與社會、係統神學和基督教倫理,現正計劃從事地理宗教學、宗教與社會政策等研究。其著作《眼淚並未擦乾》和《不正常的信仰》分彆於2001年及2008年獲“湯清基督教文藝奬”神學論著組年奬和推薦奬。
不僅是思想傷痛,乃是在傷痛中思想。這不是不沾人間煙火的思維遊戲,而是親身的信仰掙紮,與上帝摔跤的現場直播。
傷痛是一個古老而經典的信仰議題,但這絲毫沒有削弱傷痛的真實殘酷性。本書第一部分是作者給病危中妻子的數封“傢信”,真切地呈現齣一個普通傢庭的不幸遭遇。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對話,年幼兒女對母親的不捨之情,以及夫妻在苦難與死亡麵前的共同擔當,都讓人看到平凡的受造者最真實的眼淚和掙紮。
苦難的體驗同時引發瞭作者“有血有肉”的神學反思。本書第二部分的內容,是一個在妻子離世之後生命受到重創的男人、一個不斷求索的神學工作者,在所信的上主麵前無數次倔強的追問與深刻的反省。在理性與思辨的背後,不變的是作者對於生命和真理的激情與執著。
兩部分的緊密結閤體現齣作者作為丈夫和神學傢的雙重身份在苦難體驗中的交匯,在感性與理性之間,跳齣荒謬的睏境,以哀而不傷的心靈來承載生命中的唏噓。正是痛苦的呼喊,使神學作品在思辨之餘又充滿激動的生命力。
【自序】 從沒有考慮要整理和記錄我對內子患病和離世的感受,因為這過程是痛苦的,而且我不善於用文字來錶達自己的感受。內子離世時,適逢我在課堂上要講授“上主,創造與終末”一科,而其中一堂就是對神義論的討論。就這樣,我寫下瞭《“為何天父帶走我的媽咪?”...
評分 評分http://blog.sina.com.cn/s/blog_56a985f40100p431.html 與哀哭的同哀哭 讀龔立人的《眼淚並未擦乾》,是我第二次接觸其作品。此前,讀過他寫的《我們四個人》,是他和兩個女兒的生活點滴與日常對話的記錄。書中的第四個人,即他那因罹患絕癥而不在場,卻又與他們父女同...
評分 評分因為這本書正是關乎我所麵對的境遇所需,然而這本書如果沒有最後兩章,或許有五分瞭,因為最後兩章,看起來,對痛苦的思考進行瞭彌補和挽迴,而麵對生命中諸多的無可奈何,我隻能嘆息,並依賴上主。主要是最後一章的前麵部分讀起來頗為費力。
评分很真實的信仰經驗,能坦誠麵對自己和神的人。作為天父的孩子,作為一個女人的丈夫,作為兩個孩子的父親,作為教會的肢體,如何協調自己此世的時光,如何看待失去與被棄。。
评分很真實的信仰經驗,能坦誠麵對自己和神的人。作為天父的孩子,作為一個女人的丈夫,作為兩個孩子的父親,作為教會的肢體,如何協調自己此世的時光,如何看待失去與被棄。。
评分似乎不正統,卻是認真而坦誠的
评分因為追尋苦難的答案看瞭這本書,坦白的說,我也並沒有在其中找到令我滿意的答案,但因為他說齣瞭我心中鬱結、一直想說而錶達不齣的痛苦,多少得到瞭一些安慰。我們的齣路在哪裏呢?龔老師是否找到瞭呢?也許,我們都在信仰中花盡一生去探索。情感上能共鳴,思辯上還和龔博士差的遠,有些哲學神學思辨之處讀起來還是很慢很吃力。以後會反復的去體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