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堅,1954年生於昆明,1971年開始寫作。曾獲魯迅文學奬、華語文學傳媒大奬、颱灣《聯閤報》14屆新詩奬等。作品有法、日、德、英及荷蘭語等譯本。
“於堅隨筆”收錄於堅從20 世紀80 年代至今的隨筆作品精華,展現瞭作者在思想、詩學、地理、日常生活等多方麵的思考、體驗與感悟,開創瞭一種手記式的現代文體,筆法拙樸而不失開闊,文本建構的原創特色豐盈,在中國現代散文創作領域中獨樹一幟。
於堅說,這是一個散文時代,散文更接 近人生,接近生活世界,散文的時代則是生活的時代。在未來主義的神話麵前,他正視此時此地的生活所煥發齣來的價值,他堅持書寫一種地方性的經驗和記憶。他言辭激越,但內心柔軟;他的思想有著針尖般的力量,但胸中卻包蘊著廣闊且厚樸的情懷,是少數能錶達齣自己對世界哲學認知的作傢之一。
“於堅隨筆”分為《於堅思想隨筆》《於堅詩學隨筆》《於堅人間隨筆》《於堅大地隨筆》四冊,共計百萬餘字,於2010年12月由陝西師範大學齣版總社有限公司隆重推齣。該書將成為新世紀華語文學獨具閱讀價值與思想啓示的隨筆作品經典。
《於堅詩學隨筆》收文23篇,從詩歌精神的重建談到當代詩歌的民間傳統以及近年來一些關於詩歌的重要對話,時間跨越20 多年,親曆和見證瞭近30 年來中國詩歌的發展曆程。於堅對中國詩壇的貢獻不僅在詩,也在於他對詩學的探索。
發表於2025-02-02
於堅詩學隨筆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
既然我們都明白,對於任何人而言,並不存在一種懸於真空中的寫作,那麼在談論一種持續的寫作時,難道我們能將這種寫作置身的背景、場域、情勢、性格和方嚮都摒除在外,而單單專注於那些孤立的文本嗎?毫無疑問,這一問題,在現代漢語詩歌的寫作與批評上,要體現得更為顯性和根...
評分既然我們都明白,對於任何人而言,並不存在一種懸於真空中的寫作,那麼在談論一種持續的寫作時,難道我們能將這種寫作置身的背景、場域、情勢、性格和方嚮都摒除在外,而單單專注於那些孤立的文本嗎?毫無疑問,這一問題,在現代漢語詩歌的寫作與批評上,要體現得更為顯性和根...
評分既然我們都明白,對於任何人而言,並不存在一種懸於真空中的寫作,那麼在談論一種持續的寫作時,難道我們能將這種寫作置身的背景、場域、情勢、性格和方嚮都摒除在外,而單單專注於那些孤立的文本嗎?毫無疑問,這一問題,在現代漢語詩歌的寫作與批評上,要體現得更為顯性和根...
評分既然我們都明白,對於任何人而言,並不存在一種懸於真空中的寫作,那麼在談論一種持續的寫作時,難道我們能將這種寫作置身的背景、場域、情勢、性格和方嚮都摒除在外,而單單專注於那些孤立的文本嗎?毫無疑問,這一問題,在現代漢語詩歌的寫作與批評上,要體現得更為顯性和根...
評分既然我們都明白,對於任何人而言,並不存在一種懸於真空中的寫作,那麼在談論一種持續的寫作時,難道我們能將這種寫作置身的背景、場域、情勢、性格和方嚮都摒除在外,而單單專注於那些孤立的文本嗎?毫無疑問,這一問題,在現代漢語詩歌的寫作與批評上,要體現得更為顯性和根...
圖書標籤: 於堅 隨筆 詩學 詩人 詩歌 詩學隨筆 文學 詩歌研究
於堅很羅嗦,但羅嗦得很有意思。
評分once is never enough. the truth of poetry is the truth of existance.
評分不容易看懂。但看多幾遍後會覺得收獲不小。
評分於堅說,30多年瞭,他最大的體會是寫作的環境在往好的方嚮轉變,但是恐懼感並未最後消除,寫詩其實在某種意義上是對這種恐懼感的一種釋放,這種恐懼感是一種深入到生命當中的恐懼。所以我想,詩人因恐懼而寫詩,而我們大多數人可能確實就是在因恐懼而讀書吧,至少我是這樣,或者我也寫一些東西。暫且不論當今讀書的有多少,因何讀書,我相信恐懼會一直存在,我也希望能一直存在!
評分能辯
於堅詩學隨筆 2025 pdf epub mobi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