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7
上編 《儀禮》研究的諸面向 15
壹、駁《儀禮》為孔子手定完書說的主要論據及其延伸新道統說 16
一、前言 16
二、《儀禮》為孔子手定完書說的主要論據及其延伸論述 18
三、《儀禮》為孔子手定完書說及其延伸論述的發展 24
四、論邵氏、康氏說有明顯矛盾及錯誤者 29
五、從文獻記載論今傳《儀禮》並非漢初原貌 32
六、從二戴《禮記》與《儀禮》的關係論《儀禮》並非完書 34
七、從文本內容論《儀禮》各篇非一人所作 38
八、結論 42
貳、論《儀禮》經文與記文的關係 44
一、前言 44
二、經文的寫作體例與累增現象 46
三、記文的性質、作時與累增現象 51
四、沈文倬先生新說的理據與盲點 55
五、結論 63
參、關於劉敞的四篇禮「義」 66
一、前言 66
二、四篇禮「義」的寫作宗旨及相關問題的討論 67
三、結論 79
肆、論淩廷堪的《禮經釋例》 82
一、前言 82
二、前人對《禮經釋例》的評論 83
三、從「例」的概念論《禮經釋例》的優缺點 86
四、論《禮經釋例》大多足以見義,但亦有語焉不詳者,有不能見義者,有逸出釋例以見義之宗旨者 91
五、論對《儀禮》各項儀節均須深究其義 94
六、餘論 97
伍、劉師培《禮經舊說》的寫作宗旨與詮釋上的問題 102
一、前言 128
二、《禮經舊說》的寫作宗旨 104
三、劉師培對禮學疑難的詮釋及其問題 110
四、結論 126
中編 《禮記》研究的諸面向 127
陸、《論語》中的「曲禮」論述及其影響 128
一、前言 128
二、「經禮」與「曲禮」的區別 129
三、從《論語》中的「曲禮」論述論「曲禮」的內容與精神 132
四、先秦兩漢至隋唐時期的「曲禮」著述 137
五、宋代以下的「曲禮」著述 142
六、結論 173
柒、戰國楚簡中的「曲禮」論述 148
一、前言 148
二、戰國楚簡中的格言式「曲禮」論述 150
三、戰國楚簡中的通則式「曲禮」論述 155
四、戰國楚簡中的述評式「曲禮」論述 157
五、結論 196
捌、從「小學」論述看朱子禮學思想的轉變 160
一、前言 160
二、朱子「小學」論述與《小學》一書內容的落差 160
三、朱子禮學思想的轉變 165
四、朱子禮學思想轉變所引發的問題 171
五、結論 173
玖、公孫尼子及其論述考辨 176
一、前言 198
二、《公孫尼子》與《禮記.樂記》的關係 177
三、《公孫尼子》佚文與〈樂記.樂化〉的論旨 183
四、《公孫尼子》與〈緇衣〉 188
五、《公孫尼子》與〈性自命出〉 189
六、公孫尼子的學派歸屬問題 192
七、結論 196
拾、韓儒權近《禮記淺見錄》評論 198
一、前言 198
二、關於〈檀弓〉 200
三、關於〈禮運〉 203
四、關於〈樂記〉 207
五、關於〈學記〉 210
六、結論 211
拾壹、韓儒金在魯《禮記補註》研究 214
一、前言 211
二、《禮記補註》的參考文獻與寫作體例 215
三、金在魯對於文句訓解的態度 217
四、金在魯對於權近區分經傳、崔錫鼎改編全書的態度 220
五、金在魯對於以性理學解經的態度 222
六、《禮記補註》與丁若鏞《檀弓箴誤》的比較 223
七、從東亞經學研究發展史看《禮記補註》 225
八、結論 227
拾貳、韓儒丁若鏞《檀弓箴誤》平議 230
一、前言 230
二、丁若鏞對禮書之看法及對喪禮之觀點 232
三、《檀弓箴誤》平議 234
四、結論 257
下編 儀節研究方法 259
拾參、先秦禮書中保存的古語及其意義 260
一、前言 260
二、使用西周時期即已出現的成語 262
三、需要先秦學者特別訓解的詞語 263
四、對話中保留的古語 266
五、長期使用的敬語 269
六、結論 271
拾肆、冠笄之禮中取字的意義
及其與先秦禮制的關係 276
一、前言 276
二、古漢族取字的來源與意義 277
三、取字的意義與先秦禮制的對應關係 280
四、結論 284
拾伍、從婚喪禮俗中的異族文化成分
談禮俗之融合與轉化 286
一、前言 286
二、唐宋婚俗中異族文化成分之融合與轉化 288
三、南北朝喪禮中異族文化成分之融合與轉化 303
四、結論 308
引用書目 311
古代專著 311
近人論著 314
專書論文 316
期刊論文 317
外國著作 318
書名索引 320
單篇論文索引 330
人名索引 333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