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先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又字漱冥,后以漱溟行世。生于北京,祖籍广西桂林,顺天中学堂毕业,其后自学。中国现代思想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1917-1924年执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30-1937年从事乡村建设活动。40年代抗日战争期间,为国事奔走,谋求国内团结。其主要著作包括《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
艾恺(Guy Salvatore Alitto),197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任芝加哥大学历史教授。著有《最后的儒家》《南京十年的乡村建设》《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思潮》等。
发表于2025-04-08
这个世界会好吗?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
明心师兄知道我在迷茫中难以从出世与入世中找到路途,特别推荐了《这个世界会好吗?》。可惜一直忙乱,未曾下手寻来。6月初终于在当当买到回家。 包装完毕,也不上网,也不电视,写完日记,在昏灯孤影中,一杯清茶,三两花生,丝竹不响,正形端坐,细细漫读…… 又:...
评分<这个世界会好吗>去年1月出的书。当时各家媒体跟得蛮紧,眼下的书评很容易就能起到让人根本不想去读原著的作用。直到前两天,和人换来一本,随手翻完了。 内文设计得不错,访谈录好读得多,多少有点看名人八卦的意思。梁对一干风云人物的点评:晏阳初缺乏哲学头脑、看得浅,胡...
评分 评分梁漱溟先生晚年口述了这本书——《这个世界会好吗?》 这话原是有出处的。 62年前,梁漱溟的父亲梁济先生正准备出门,遇到漱溟。 梁济先生问:“这个世界会好吗?” 梁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能好就好啊!”梁济说罢就离开了家。 三天之后,梁济投...
评分小满 08.4.11 我一直认为文章体现的是作者的理想,而生活则是文章打了折扣。这也是为什么古代有圣人而今天没有的原因--我们看了他们的文章就以为他们就是那样的人,实际如果孔子、老子活在今天,肯定不会有那么高的地位,我们会发现他们也就是普通人,或者最多...
图书标签: 梁漱溟 哲学 访谈 儒家 历史 中国 传记 最后一个儒家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艾恺著有《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一书。艾氏为印证事实,订正该书未尽正确、周详之处,1980年8月特来华专访梁漱溟先生,长谈十余次。
谈话中,梁氏论述了儒家、佛家、道家的文化特点及代表人物,涉及诸多政治文化名人,包括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康有为、章太炎、胡适、冯友兰,等等,回顾了他一生的重要活动——任教北大、从事乡建运动、创建民主同盟……
书中内容丰富,因此可作为了解与研究梁漱溟思想与活动及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重要参考。
「作为一个历史研究者的角度看来,我认为就算再过一百年,梁先生仍会在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单单是因为他独特的思想,而是因为他表里如一的人格。与许多20世纪的儒家信徒相比较起来,他更逼近传统的儒者,确实地在生活中实践他的思想,而非仅仅在学院中高谈。梁先生以自己的生命去体现对儒家和中国文化的理想,就这点而言,他永远都是独一无二的 。」 ——艾恺
「此次长谈时,先父已87岁高龄,可算时届垂暮之年了,可他不仅头脑清晰、思维敏捷,而且话里话外不时流露出平和而乐观的心态,毫无老年人易见的感伤、消沉的影子。例如谈到中国文化的传承,儒家思想如今尚保存在人们的心目中有多少时,他承认旧习俗多遭破坏,可他说“但不能说一扫而光啊!”“中国人还是中国人,他还有一种中国人的气味吧!”,因此他对中国文化在中国的“前途并不悲观”。至于说到世界的未来、说到人类的前途,他说:“我是比较乐观的。”那为什么如此乐观呢?这自然与他自有其坚信不移的理念有关,而这一理念又正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自己所提出的。他认为人类面临有三大问题:人对物的问题;人对人的问题;人对自身的问题。」
——梁培宽
昨天加班回去很冷,地铁上看完这本书,下了地铁瑟瑟发抖,去山西面馆吃面,回想最后一页的小故事,一战时期梁漱溟的父亲出门前问他,这个世界会好吗,他说会越来越好,三天后梁父在积水潭投水自杀。拉面来的时候我还在回想这个故事,一口热汤暖得我几欲流泪。
评分竟然没有标注过,虽然不记得内容,当印象中这是我读过最可爱的老头
评分老先生已臻化境,对一切的态度都是“很好”和“没什么”。最有价值的,一是对康、梁、蒋、冯、毛等的回忆和点评,二是对西方视角的艾恺的回应。艾显然有向东方圣人求教现代性药方的企图,而梁则完全不在这套话语体系内,除了政协工作无缘接触基层和国际形势之外,大约还有一份中国文明之子的淡定在,认为礼崩乐坏古已有之,现代性威胁并非什么大不了的事。所以梁的用心,只在传达儒、佛之道。老先生固然理想化,艾却也未能明白,这正是对症良药。
评分不会
评分其实内容不多……
这个世界会好吗? 2025 pdf epub mobi 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