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先生(1893-1988),原名煥鼎,字壽銘,又字漱冥,後以漱溟行世。生於北京,祖籍廣西桂林,順天中學堂畢業,其後自學。中國現代思想傢、教育傢、社會活動傢、現代新儒傢的早期代錶人物之一。1917-1924年執教於北京大學哲學係,1930-1937年從事鄉村建設活動。40年代抗日戰爭期間,為國事奔走,謀求國內團結。其主要著作包括《東西文化及其哲學》《鄉村建設理論》《中國文化要義》《人心與人生》等。
艾愷(Guy Salvatore Alitto),1975年獲美國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現任芝加哥大學曆史教授。著有《最後的儒傢》《南京十年的鄉村建設》《世界範圍內的反現代思潮》等。
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艾愷著有《最後的儒傢:梁漱溟與中國現代化的兩難》一書。艾氏為印證事實,訂正該書未盡正確、周詳之處,1980年8月特來華專訪梁漱溟先生,長談十餘次。
談話中,梁氏論述瞭儒傢、佛傢、道傢的文化特點及代錶人物,涉及諸多政治文化名人,包括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周恩來、蔣介石、康有為、章太炎、鬍適、馮友蘭,等等,迴顧瞭他一生的重要活動——任教北大、從事鄉建運動、創建民主同盟……
書中內容豐富,因此可作為瞭解與研究梁漱溟思想與活動及近代中國社會生活的重要參考。
「作為一個曆史研究者的角度看來,我認為就算再過一百年,梁先生仍會在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不單單是因為他獨特的思想,而是因為他錶裏如一的人格。與許多20世紀的儒傢信徒相比較起來,他更逼近傳統的儒者,確實地在生活中實踐他的思想,而非僅僅在學院中高談。梁先生以自己的生命去體現對儒傢和中國文化的理想,就這點而言,他永遠都是獨一無二的 。」 ——艾愷
「此次長談時,先父已87歲高齡,可算時屆垂暮之年瞭,可他不僅頭腦清晰、思維敏捷,而且話裏話外不時流露齣平和而樂觀的心態,毫無老年人易見的感傷、消沉的影子。例如談到中國文化的傳承,儒傢思想如今尚保存在人們的心目中有多少時,他承認舊習俗多遭破壞,可他說“但不能說一掃而光啊!”“中國人還是中國人,他還有一種中國人的氣味吧!”,因此他對中國文化在中國的“前途並不悲觀”。至於說到世界的未來、說到人類的前途,他說:“我是比較樂觀的。”那為什麼如此樂觀呢?這自然與他自有其堅信不移的理念有關,而這一理念又正是他經過深思熟慮後自己所提齣的。他認為人類麵臨有三大問題:人對物的問題;人對人的問題;人對自身的問題。」
——梁培寬
小滿 08.4.11 我一直認為文章體現的是作者的理想,而生活則是文章打瞭摺扣。這也是為什麼古代有聖人而今天沒有的原因--我們看瞭他們的文章就以為他們就是那樣的人,實際如果孔子、老子活在今天,肯定不會有那麼高的地位,我們會發現他們也就是普通人,或者最多...
評分一 很多人知道梁漱溟,不是因為他的鄒平實驗,也不是因為他的著作,而是因為他和毛主席的吵架。在那個年代,誰人竟敢和毛主席吵架?恐怕也隻有梁氏一人。 建國以後的政治氣氛,一直是頗為緊張的。即便在公認較為寬鬆的50年代,其實也很難容忍思想上異端的存在。我們常常有...
評分這個世界會好嗎?!911啦、伊拉剋戰爭啦、朝核問題啦,這些個世界上的事情就不論瞭,就我們的生活而言,電影能拍成那樣~電視無聊成那樣~寫書能抄成那樣~小孩兒都師洋那樣~~~~就我的工作接觸而言,咳~所以,這樣一個書名,便是足夠理由,讓我心為之一顫。 而這句話的...
評分梁漱溟先生晚年口述瞭這本書——《這個世界會好嗎?》 這話原是有齣處的。 62年前,梁漱溟的父親梁濟先生正準備齣門,遇到漱溟。 梁濟先生問:“這個世界會好嗎?” 梁漱溟迴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裏去的。” “能好就好啊!”梁濟說罷就離開瞭傢。 三天之後,梁濟投...
評分如說溟溟之中自有一種緣分存於世間,我還是信的。自幼跟爺爺奶奶長大,居於“梁瑩小區”,齣小區上山不過10幾分鍾便是梁漱溟之墓,而且我求學之所在的高中——“鄒平一中”便是昔日梁老創建的“鄉村教育學院”。年幼無知時自以為尊大,目中無人,對教育製度又多有詬病,自然...
卅年後,這個世界好些瞭嗎?另,梁先生對於毛的褒揚近於諂媚,一如馮友蘭之類,或漢學傢鄙,不與為謀?
评分連著看完梁漱溟的兩本書,一本口述《這個世界會好嗎》、一本訪談《至道無餘蘊矣》,有些內容重閤,比如關於小乘、大乘、天人乘的論述。 關於書名有一個插麯: 梁漱溟父親梁濟,有一天齣門時,像是自言自語又像是提問:“世界會好嗎?” 梁漱溟說,“我相信世界是一天天往好裏去的。” 梁濟點點頭:“能好就好啊。” 說罷齣瞭門。 三天之後,梁濟投淨業湖(現在積水潭)自盡。 梁濟希望通過自己的死,“喚新國之人尚正義而賤詭謀,然後舊國性保存一二。”如此重新定義自己的死:“雖可以謂之殉清,亦可以謂之殉中國”。
评分老先生已臻化境,對一切的態度都是“很好”和“沒什麼”。最有價值的,一是對康、梁、蔣、馮、毛等的迴憶和點評,二是對西方視角的艾愷的迴應。艾顯然有嚮東方聖人求教現代性藥方的企圖,而梁則完全不在這套話語體係內,除瞭政協工作無緣接觸基層和國際形勢之外,大約還有一份中國文明之子的淡定在,認為禮崩樂壞古已有之,現代性威脅並非什麼大不瞭的事。所以梁的用心,隻在傳達儒、佛之道。老先生固然理想化,艾卻也未能明白,這正是對癥良藥。
评分1918年11月7日,粱漱溟的父親梁濟正準備齣門,遇到漱溟,二人談起關於歐戰的一則新聞。“世界會好嗎?”梁濟問道。漱溟迴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天往好裏去的。”“能好就好啊!”梁濟說罷離開瞭傢。 三天之後,梁濟投淨業湖自盡。 梁漱溟也前後自殺過兩次,前些天一朋友頭疼一個月也懶得去醫院,我笑著說怎麼現在我們對生對意義都是一副鳥態度,愛掛不掛的。現在反倒擔心的是,這麼鳥態度的人反倒會活得很長。這個世界會好嗎?未必,也許,但願吧。
评分梁是有智慧的人,艾愷也不錯,我對提到的那本豫西的書很感興趣,不知道國內翻譯瞭沒有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