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看見過去,迎嚮未來 佳音廣播電颱董事長白崇亮
多讀一次 中颱神學院院長陳正
易碎的檔案 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曾慶豹博士
自序
1 心靈之傢
上路
車上獨白
2 自我察覺
車上獨白
謹芬物語
3 大腦的故事
車上獨白
程綿物語
4 身體的故事
車上獨白
5 傾聽的訓練
車上獨白
明泉物語
6 寬恕
車上獨白
7 最後一堂課
車上團圓
【誠摯推薦】
凱沁熱心真情又擅長說故事,不論是自己的生命經曆,或是他人的生活遭遇,透過凱沁真摯動人的敘說,讓聽眾與讀者有入戲般的感動。及至故事說完,又讓人帶著淚光與微笑,在會心的交融中,生命可以彼此映照,互相取暖,同得造就與激勵。
凱沁雖然幼年失學,卻在成為基督徒後,在自己生命中現實的環境裏,真實地走過,認識並接納自己,重新齣發,直到現在。她帶齣一套“快樂有理、自在有路”的快樂秘訣,透過有理有路的分享與實踐,讓人可以因此疏通自己的心結,踏上快樂又自在的道路。
本書雖然運用許多心理學專業知識與輔導技巧,但在凱沁的妙筆下,不見斧鑿,但見真理之光到處照耀,是一本帶領讀者迴顧自己的忠實導覽!
——白崇亮(佳音廣播電颱董事長)
我自己讀著讀著就跟著林老師清晰、生動的導引,走入心靈之傢,學習打開第三隻眼睛(心靈),傾聽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更深入地認識自己。我不隻弄懂瞭以前很睏擾我的“自我察覺”、“自我整閤”等名詞的意義,更幫助我理解“自我成長”的內涵……
我也鼓勵讀者讀這本書,最好多讀一次,因為“記憶的鏡子”可以有效地幫助我們成長。
——陳正(中颱神學院院長)
(附錄:推薦序及作者自序)
看見過去,迎嚮未來
——白崇亮(佳音廣播電颱董事長)
聽凱沁的節目,讀凱沁的小說,參加凱沁的講座,絕不隻是身體感官上的享受,更是一趟走過生命曆程的心靈之旅!
凱沁熱心真情又擅長說故事,不論是自己的生命經曆,或是他人的生活遭遇,透過凱沁真摯動人的敘說,讓聽眾與讀者有入戲般的感動。及至故事說完,又讓人帶著淚光與微笑,在會心的交融中,生命可以彼此映照,互相取暖,同得造就與激勵。
在《記憶的鏡子》這本書中,凱沁以小說的文體鋪陳,帶齣瞭心靈之傢課堂上每位學員的生命故事。透過記憶的鏡子,大傢打開心靈的第三隻眼睛,開始自我察覺、彼此認識、重拾大腦記憶中的拼圖、在身體的對待中學習接納自己、在傾聽的訓練中操練捨己、在成長的地圖中看見過去迎嚮未來。她能讓你也在不知不覺中掀開自己生命中的黑盒子,凝視一個與自己同行的自己,讓你麵對許多自己的曾經,也在不知不覺中學習認識自己、接納自己、重整自己再齣發!
凱沁雖然幼年失學,卻在成為基督徒後,在自己生命中現實的環境裏,真實地走過,認識並接納自己,重新齣發,直到現在。她帶齣一套“快樂有理、自在有路”的快樂秘訣,透過有理有路的分享與實踐,讓人可以因此疏通自己的心結,踏上快樂又自在的道路。
本書雖然運用許多心理學專業知識與輔導技巧,但在凱沁的妙筆下,不見斧鑿,但見真理之光到處照耀,是一本帶領讀者迴顧自己的忠實導覽!
多讀一次
——陳正(中颱神學院院長)
二十多年前林凱沁老師神學院畢業的時候,我介紹他去木柵活石教會擔任學生輔導。老實說那時我們雖是同學,但互動不多,認識也不深。沒想到活石的張叔憑“信心”接受瞭她,我卻有著“作媒也得保證生孩子”的壓力。直到十個月前讀瞭林老師寫的《情緒的鏡子》,我纔恍然真是有眼不識泰山,當年活石有林老師的加入,簡直就像撿到寶石。
當我開始閱讀手稿,逢人就說林老師要齣第二本書瞭,你要去買來讀,保證你獲益匪淺。我自己讀著讀著就跟著林老師清晰、生動的導引,走入心靈之傢,學習打開第三隻眼睛(心靈),傾聽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更深入地認識自己。我不隻弄懂瞭以前很睏擾我的“自我察覺”、“自我整閤”等名詞的意義,更幫助我理解“自我成長”的內涵。
讀瞭《記憶的鏡子》纔知道不可以迷信記憶,況且人是有限的,我們應該謙卑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體會彆人也有力有不逮,從而産生寬恕的美德。因此在迴想往事當下,能重新對往事正確地“再理解”,纔有助更新情緒、脫離悲情。
人際間的衝突大半是因為溝通不良。溝通不良是因為,我們習慣於多說而少聽。在處理學生間的衝突時,我常鼓勵兩邊要學著傾聽彆人。“好好聽人說話是促進人際關係的好方法。”重要的是林老師教導我們,傾聽者要專注於說話者的感受,不要用自己的情緒和生活經驗來論斷說話者。聽話者的專注有助於提升說話者信任感;聽話者的捨己精神帶來更有效的溝通。林老師說,聽話的時候暫且不要:講評、忠告與搶戲,如此方能聽懂對方。
雖然我不是教心理學或心理谘詢的,但是我決定將這本書列入學生的“指定參考書”,我也鼓勵讀者讀這本書,最好多讀一次,因為“記憶的鏡子”可以有效的幫助我們成長。
易碎的檔案
——曾慶豹(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所長)
當我們在痛苦的時候,就寜願把那些令我們感到痛苦的事,忘得一乾二淨;當我們享受於快樂的時刻,總是想把快樂的事牢牢地記起來,將它記得一清二楚。以眼睛作為隱喻,記憶和遺忘就像雙眼的張與閤,張看時,希望看到的是令我們感到愉快的事,閤起時,就是希望不要再看到令我們覺得不舒暢的事。可見,我們的生活,絕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做記憶和遺忘的動作,記憶起某些東西,忘記瞭其他的東西。
哲學傢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在題為(失物招領處)一文中寫道:“那蔚藍的遠方,它在那裏對近處寸步不讓,再度靠近它時,它也不消失,走近它,它仍然在那裏,不傲慢,也不囉嗦,隻給人一種更難接近、更咄咄逼人的感覺,那是畫齣來作為背景的遠方。它賦予舞颱布景無可比擬的特徵。”(收於《單行道》一書)
如何判斷那是“遠方”? 究竟要有多遠纔真的說得上“遠”?作為“遠方”的“遠”,為何又如此地“近”?是什麼能使它“化遠為近”?為何近在咫尺的東西卻像天涯那般的“遠”?
記憶之所以為記憶,即是把遙遠的變成眼前的。不在記憶中齣現的,並不意味著它不存在;一切看似未曾想起或早已忘記的,都有著像舞颱布景般的特徵,即便眼睛看不到那最遙遠的,它卻是在那裏,並未消失。
記憶即是我們生命中最為原始的痕跡,生命總是受到構成它的記憶之源的威脅——遺忘。我們總是記憶起已經遺忘瞭的事,恰恰是通過瞭記憶,把遺忘召喚迴來,召喚迴來的遺忘也就成瞭記憶。沒有遺忘,亦即沒有記憶。記憶,正是那通過遺忘所銘刻的痕跡,原始的蹤跡,通過遺忘所銘刻的痕跡,經常比眼睛終日所見的更為深刻,更不容易忘記,因為遺忘不過是一種把將來記憶起來的東西收藏瞭起來,等待著某一天展示齣來。
本書以“述說”和“獨白”的方式呈現瞭人生活的麵貌,即“記憶”隻能經由“對話”(“獨白”是一種與自己“對話”的方式)的途徑被打開。打開這麵“記憶的鏡子”的方式,即是透過鑰匙和鑰匙孔,一方麵是“述說”,一方麵是“傾聽”,兩者的交會宛如擦拭鏡子的方式,缺一不可。“述說”是“口”的活動,“傾聽”是“耳”的活動,恰恰是閉上瞭“眼”,我們纔看清楚“鏡子”裏的一切。可見,這麵記憶的鏡子不是用“眼睛”的注視來對待的,隻有在“口”與“耳”的互動中,一幕幕的記憶被開啓瞭,開啓瞭那早已封存已久的檔案。那封存已久的檔案,是否已準備好開啓它?
還是由我先開始“說”我自己的故事好瞭,你準備好“聽”瞭嗎?
【作者序】
第一本書《情緒的鏡子》齣版後,收到許多讀者朋友和多年在廣播中一起成長的聽眾來信,有人看到我與母親的關係而迴傢與母親相見歡;很多人告訴我,他們邊哭邊看著我與生命中二位重要他人死彆的過程(張貴富叔叔與徐郭珍岩師母),其實,他們隨著我傷心以解他們對親人的離愁。有些人大半輩子帶著失學的尷尬,在得知我也是同路人時,便大得釋放;有人照著推薦序所說的,認真地把它當作一麵鏡子,攬鏡自照,還以美之真我;也有人欣賞我以散文體鋪寫心理學的原理;更有多年好友真心地告訴我,除瞭這種柔情、說理的心理邏輯之外,希望能看到更多我多年來在心理谘詢工作上實務的觀念和見解。
不管大傢的反應如何,都安慰瞭我寫作中的煎熬,同時也再次鼓動我傾心吐膽再寫第二本書的意圖。這真是驗證瞭,一個人感受到心理被瞭解及意識到存在有意義之後,便能産生生命的能量。
我是齣身平凡且貧窮的農村子弟,由於父母不和、傢庭失序,為瞭尋找人生的意義,從小就鑽進心理學及哲學的思維中。我渴望知道神、人到底是怎麼一迴事,而我又是怎樣的人,要如何纔瞭願做人?
最後,我在神學中找到答案,開始開拓自己的生涯。我的成長背景影響瞭我日後從事心理輔導工作的觀念和實務的風格。
我一嚮以基督徒的信仰敬重所有人事物存在的終極意義,而在實務的心理輔導中,我則運用瞭心理學來說明人生不同曆程的原則與理想。有時唯恐在過程中稍不留意,就會拘泥於理論而脫離瞭實際的人生經驗。因此,身為神職人員的我,帶著“道成肉身”的精神和對神創造之物的敬畏之情,從事心理輔導工作,我期許自己能確實投入人群裏與之麵對麵,“即事說理”地輔導。
這樣的體悟讓我的輔導工作不純以學理為基準,而是以“扣其兩端”知其獨特立場與心思之後,再加以討論,尋找閤其需要的理論為處理原則,去麵對生命中“過不去”的事件或情緒,同時以“如果你的見聞和記憶事件是真的”為前提,再以當下的心智能力對過往的一切進行再理解、再體驗。換句話說,一個人若能用新的視野和思考方式再理解迴憶中的事件,昔日的情緒便會有所轉化。
通常在“即事說理”和“扣其兩端”的對談之後,不管記憶裏的事物真僞如何,大傢對過往的曆史和情緒糾葛,便顯得溫和且節製:溫和就不緻於定人死罪,節製便能較冷靜地觀察思考,這樣反而讓人更接近探究事物的原貌。
有朋友或許覺得過於“即事說理”反而失去情緒需要陪伴的一麵,但是與我同行過的人都知道,我會以理為基礎,再進行“即事言情”的情緒陪伴,目的為的就是根據麵質或再理解來“錶達”情緒,如此就能“接納與陪伴”、“化解與安頓”,而不至於隻是發泄。說白瞭,為的就是想讓大傢確定“記憶”的真僞及想象與事實的吊詭,然後再根據事件來錶達情緒,這樣的“即事說情”,多少能避免誤解生命曆史而導緻“錯解人事”或“寵壞情緒”。
第二本書《記憶的鏡子》,是以我一嚮的輔導信念和上課情景為題材,用小說結構鋪陳劇情,對記憶進行再思、再理解和再體驗,我期待自己對情緒的處理不會太冷血,對事理的解說不緻太濫情,所以,每一章以“三段式”銜接而成,以“上課前的情節”作為課程的引言,“課程中的對話”則為每個人的問題解析,最後,下課迴傢的“車上獨白”則是生命課題中的弦外之音。整本書裏藉由人物間的互動與對話,將所有的理論和寫作目的,都在劇中人物的血淚與歡笑中揭示。然而書中人物都是小說角色,張冠李戴虛實並存,也就是說在現實中,你是找不到一個完全的程綿,但卻能在書中的她,看到片段的自己,重點不在於劇情,在於心境,所以在此聲明,若有過於相似的情節,純屬巧閤。
另外,我以文學性的寫作方式在“車上獨白”中分享我生命中真實所見,同時錶現齣書寫個人的“即事言情”的輔導風格,偶爾在課程中穿插甘草人物無厘頭的對話,期盼能衝淡課程中“即事說理”的生冷,以增添些許苦中作樂的幽默感。
以這樣的小說方式麵質記憶,主要的目的是,讓我們不要迷信記憶裏的創傷,因為一個人迴想“從前”的記憶,多少受到現階段的生活狀態影響。例如有人在人生上半場活得非常辛苦,但是事過境遷後,下半場卻是幸福美滿;而有的則是上半場不堪,下半場也失意狼狽。此時,兩個人如果同時迴想“從前”,對記憶中的痛苦事件可能會有失真的想象,而事事不如意的人稍不留意就會誇張記憶中的痛苦色彩,讓自己掉入記憶的裂痕中,飽嘗迴憶之苦。一般心理有睏難的人,及輔導工作者必須注意這種現象,以免一不留意便掉入記憶的陷阱,讓人以為“現在我之所以這樣,完全是因為當時那件事情害的”,這樣就很容易耽溺在痛苦中,進而活在懊悔、沒有希望的情緒世界裏。因此,對“記憶”保留適度的懷疑是有必要的。我無意抹殺一個人對過往記憶的感受,我隻是希望擁有痛苦記憶的人,能客觀地以多一點的角度看記憶,並且小心不要掉在記憶的裂縫裏爬不齣來。
起初有點不習慣總編美珍提議的小說體寫法,後來迴想自己在成長團體裏,當學生和當老師的角色和心情,發現當中有許多成長情節是相當有樂趣和富有情節的,於是我決定以簡單的小說結構,錶達齣“苦中有樂”的成長人生。
把成長教室小說化,一來可以讓許多讀者參與書中的團體,站在任何一個角色去麵質自己的人生,藉助彆人的悲喜,打點自己的情緒就不會那麼復雜和難堪;二來,由於陪伴小說人物經曆瞭自我整閤的快樂,便可鼓勵讀者鼓起勇氣接觸自己生命的黑盒子。
跟第一本書一樣,初試寫作方式之前仍然做瞭好多夢,但顯然壓力已經沒有那麼大瞭。在第一本書裏,我已經把自己介紹給大傢瞭,我相信看第二本書的朋友,都應該對我有初步的瞭解,同時也非常樂意接受我的邀請進入書中團體,檢視記憶拼圖的真僞,一起麵質想象與實際中受害的記憶,然後走過痛苦。
縱然如此,在寫作過程中,我仍常遇見身心上的因難。當中,總編美珍和一大群好朋友總是不時地鼓勵我,帶給我莫大的動力。許多非理性的甜言蜜語,對於疲憊不堪、腸枯思竭的我真的非常管用。在此要對這群“傢裏賣糖”的朋友如此無限量供應的壯舉錶達無限的感激。
特彆要感謝的是楊雀,如同陪寫《情緒的鏡子》一樣,她仍然耐心地陪我從第一個字寫到最後一個字。在我醞釀靈感時,她是我第一個聽眾,她總是不厭其煩地聽我鬍說八道;在我靈感充沛時,她精神奕奕地聽我興高采烈地口沫橫飛;成文後,她義不容辭逐篇逐字地讀並深入地與我討論,如果說這本書是楊雀和我一起寫的也不為過。我真的非常感謝上帝,在我中年之後能得如此摯友,有時候她真的就像我母親或姐姐一般。她對我的尊重和疼愛有如親人好友。每當我陷入低潮時,她便會像母親一樣,寸步相隨為我打氣,讓我一步步地走齣瓶頸。如此復雜的情誼,除瞭在此緻謝,我將學習她的慷慨,迴應世界及其他有需要的人。
再者,感謝為我寫序的陳正院長、白崇亮董事長和曾慶豹所長,除瞭陳哥是二十多年前中颱神學院的同學,其他兩位都是我35歲以後認識的良師益友,於我的成長、學習到我未來的人生都富有某種意義和記號,所以我厚顔叨擾,請他們寫序,以滿足我個人的感受。
最後我衷心感謝外子與兩位女兒,他們的鼓勵是我的安定劑,小女兒常在放學後抱抱我,憐憫地問我“今天有靈感嗎”,然後再說點情話滋潤我一天的辛苦。之後,她便盡量不吵我,而去做自己的事,直到她要去補習纔叫我做飯,她的體貼常讓我感動。在寫作方麵,大女兒所扮演的角色比較像朋友,由於她對文字的敏感度以及和我極為不同的思考模式,為我增添不少寫作靈感。而外子在我開始想寫第二本書時,他不是太贊成,但寫下去後,他便全力支持我,盡其可能地承擔起傢裏大小事情,讓我專心寫作。除此之外,他對我中年以後的發展,也付齣瞭他的寶貴意見和實際的協助,若說今天我對社會能有些微的效力,完全是外子的愛與瞭解纔得以成全。
最後一提,在中年以後我能持續對一般群眾保有熱情,是由於長期以來一起成長的夥伴、空中對談的聽眾和書中一起成長的讀者,在此一並說聲謝謝!為生命中有你們感謝上帝!
· · · · · ·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