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绍
罗兰•巴尔特,法国著名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与文化评论家。其一生经历可大致划分三个阶段:媒体文化评论期(1947—1962)、高等研究院教学期(1962—1976),以及法兰西学院讲座教授期(1976—1980)。他和存在主义大师萨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文学思想界前后辉映,并被公认为是蒙田以来法国最杰出的散文大家之一。
罗兰•巴尔特在法国开创了研究社会、历史、文化、文学深层意义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方法,发表了大量分析文章和专著,其丰富的符号学研究成果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性。巴尔特的符号学理论,从崭新的角度,以敏锐的目光,剖析了时装、照片、电影、广告、叙事、汽车、烹饪等各种文化现象的“记号体系”,从而深刻地改变了人们观察和认识世界及历史的方式。晚期巴尔特对当代西方文化和文学的思考进一步深化,超越了前期结构主义立场,朝向有关意义基础、下意识心理、文学本质等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认识论问题的探讨。
罗兰•巴尔特对于西方未来学术和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其学术遗产对于非西方文化思想传统的现代化发展,也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他的思想和研究领域宽广,其作品适合于关心人文科学各领域、特别是文学理论领域的广大读者研读。
每个人都有母亲,巴尔特的哀痛,也正是我们的哀痛
★全世界最特别的一部悼念书,最沉重的一册怀恋语
★当代最著名的理论家和文化评论家罗兰•巴尔特的内心密语和悲伤倾诉
★看哀痛作为一种情感,如何影响每个人的生活
她生病期间住的房间,是她故去时的房间,也是我现在就寝的房间。在她倚靠过的墙壁上,我挂上了一幅圣像(并不是因为信仰),我还总是把一些花放在桌子上。我最终不再想旅行了,为的是能够呆在家里,为的是让那些花永远不会凋落。
——罗兰•巴尔特,1978年8月18日
内容介绍
1977年10月25日,罗兰•巴尔特的母亲在经历了半年疾病折磨之后辞世。母亲的故去,使罗兰•巴尔特陷入了极度悲痛之中。他从母亲逝去的翌日就开始写《哀痛日记》,历时近两年。
这是一部特别的日记,共330块纸片,短小而沉痛的话语,记录下了他的哀痛经历、伴随着哀痛而起的对母亲的思念,以及他对于哀痛这种情感的思考和认识。
罗兰·巴尔特的母亲于1977年10月25日因病辞世。在1977年10月26日—1979年9月15日将近两年的时间里,他每天不间断地坚持写哀痛日记。这是怎样一种表达?这是怎样一种心情呢?我没有合适的言词表达,我能想见那些如流水般的法语字符在那些被裁成四分之一的标准纸上痛切地流淌,...
评分不做姿态的爱 不矫揉造作,只是去爱 只有亲人——母亲—— 那是绝对稳定的存在 因为有这样的经验所以我们才会对纯粹的爱情有着憧憬和渴望 但我们在打心眼里希望爱情也同样稳定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不相信它会稳定 于是我们需要证明,我们需要姿态——只有互相印证,姿态才能成...
评分——罗兰巴特的最后悲伤 超越一切就是归于平凡,永恒就是绝望,慈悲就是悲伤。 这是一部由语词、不连贯的句子构成的书,它甚至类似一幅心电图,读者需要通过这些日记中反复出现、变动甚微的词语来推测罗兰巴特整体的心理变化。 但是,破碎的形式与结构却无损...
任何“社交活动”都在加强中国世界的虚荣
评分现在,到处——在街上,在咖啡馆里,我看到每个人都处在某种不可避免地面临——死亡,即非常准确地讲是某种必定死去的情形之下。而且,我还清楚地看到,他们并不知道这一点。
评分译得不忍卒读。平均每两三篇就有完全误导性,让读者摸不着头脑的误译。举一个误导性的例子:P16,她不曾“全部地”属于我。其实巴尔特在这里只是说:过去,她不是我生活的全部。
评分这才是书,就这种感觉,这种节奏
评分清华书屋等人时读毕,一贯迷恋巴特,排出符号化的解读,有些字句本身就是极具诗性的。豆瓣此书的目录让我震惊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onlinetoolsl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本本书屋 版权所有